• 慧心巧思,臻于至善

    慧心巧思,臻于至善——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巧针   今年是李巧针老师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2006年7月,李老师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承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及决策咨询等工作。2016年6月,李老师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半路出家,与思政课“一见钟情”常有人惊讶于外形小巧玲珑的李老师在课堂上竟能有如此强大的气场。李老师笑道:“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李巧针老师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她主要学习和研究的领域是比较高等教育学。正因如此,为给学生们上好思政课,她没少下功夫。备课期间,她阅读了大量典籍和教育教学著作,写满的笔记本能堆一大摞。  每次讲课前,李老师都会和爱人一起讨论教学内容、案例和设计。李老师的爱人对李老师的思政课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他(李老师的爱人)是我思想形成的半个老师,也是我的第一个听众”,李老师说,“跟他讨论,能让我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李老师还会在博士群里发起讨论,收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每堂课前,她都会结合时下热点完善教案,备课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  备课不仅是备教学内容,也要备学生。在北师大读博时,李老师曾任对外汉语学院兼职教师,向外国留学生讲授《教育学》、《会话》课。年轻的李老师尽职尽责,但学生对她的教学评价不佳。后来她才得知,这是由于授课内容深奥、语速过快,学生们跟不上她的节奏。这次挫败让李老师吸取了教训:备课要紧,备学生更要紧。“上课不开始,备课不结束”,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诉求等,都是教师需要考量的问题。  思政课是李老师自己找的“婆家”。她一直在思考“怎样上好思政课、怎样当好思政课教师”。18级新闻学专业的谢清扬同说:“李老师的思修课让我得以把中学生时代对考试的激情化为对课程的热爱。”匠心独运,有趣地传播正能量无论是对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听过李老师思政课的老师们总会给出高度评价。督导老师毛明华教授在督导记录上写道:“听李巧针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她备课很全面,内容很丰富,选用的视频、案例很贴切。课间李老师会主动征求意见,并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整。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一定可以把她送上教学的高点。”督导老师杨树雨教授说:“听李老师的课,我一个60多岁的人都觉得很受益。”  在许多同学眼中,巧针版思修课堂是包含起承转合的艺术品,节奏感、感情点、收式都恰到好处。李老师非常享受讲课的过程,她会把自己变成教学的一部分。她常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时不时会结合她的遭遇问学生“请问大家我这么做对吗?”李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帮老师“出谋划策”,以增强课堂互动效果。她会和同学们分享也门撤侨的感动,会在学院新年联欢会声情并茂地朗诵《国家》,会在冷场时流露出些许遗憾和无助,会在学生响应热烈时笑得像个孩子。  李老师表示,思政课本身拥有特殊魅力。“有老师觉得思政课总是要重复讲上几遍,没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同,他们的观点不同,进一寸有一寸的乐趣,讲一遍有一遍的欢喜。”李老师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让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这也是我讲课要达到的目标。”满怀信心,迎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春天李老师到马院工作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紧接着教育部开展了思政课质量年活动。2017年学校党委陈文申书记带队到马院开展调研,李老师作为新人发言,“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春天就要到了”。2017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又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今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连同李老师在内的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焕发出满满的新面貌、强能量。  李老师翘首期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春天悄然而至。为提高教学质量,李老师主动参加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和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系列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我会热情地接纳对于一切需要学习的事物。”李老师说。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指出,目前思政课存在配方陈旧、工艺落后、包装过时的硬伤。为解决这些问题,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一起,不断探索、前行。2018年10月,李老师报名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雨课堂的培训,集中学习“工艺”。现在,李老师尝试在课上应用“雨课堂”平台,以实现课堂上实时互动,真正调动各种手段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捧着一颗心来,还能差到哪儿去。”这是李老师经常在课上对学生说的话。“能力可以不如别人,但态度上咱们必须是最认真的那一个。”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2018年秋季学期,李老师在思修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发现中传之美”。在期末展示环节,有一位学生展示的作业中有一小段李老师讲思修课的视频。他解读说,“上李老师的思修课,能感悟思想之美,我觉得这就是中传之美……”  学生说,李老师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同事说,李老师骨子里有善良,灵魂里有香气;李老师说,教师肩上有责任,教育就一定有未来。

  • 好配方点亮思政课

    好配方点亮思政课——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寒   张寒老师是马院一线思政课教师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这是她在中国传媒大学执教的第三年。她拥有多学科视野,研究领域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高等教育政策等,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向的研究。张寒老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模式,让课题“鲜活”起来。2013年,张寒老师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科技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担任师资博士后。期间,她不仅参与了筹备全国高校首开的《大学写作》课程,还作为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成员多次参与科技部的科技政策的课题研究。  来到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张寒老师主要从事两门思政课教学:《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堂上,张寒老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技术观与科技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同学去打开科学的“黑箱”,思考科学与社会的问题。要把这门课程讲好,需要扎实的理论储备,更需要生动新鲜的故事。  一门好课,就像一剂良药,配方是王道。张寒老师认为,只有打破学科边界才能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为把思政课上出水平、上出层次,张寒老师开始了她“配方研发”的创新道路。用科学家的故事讲解科学事业2016年,为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三十周年,张寒老师参与了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牵头的《我与科学基金》一书的采编工作,采访了21位中国当代科学家。回到课堂上,张寒老师将她在采访中收获的故事融入到《自然辩证法》的课堂教学中。  在讲到“原始性创新”时,张寒老师引用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团队的座右铭——做科研就要做“配享冷猪肉的研究”。在古代,人们在祭祀学问高、人品好的贤者时会奉上冷猪肉。因此,要做真正原创、造福人类的研究,就应变“我们要和世界接轨”为“让世界和我们接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团队的故事从另一角度丰富了“原始性创新”的内涵。田教授认为,原创性不能去仿造,也不能自说自话,理论原创不可止于“纸上谈兵”。如何形成一个理论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应用上有典型”的完整创新链条至关重要。他表示,要将研究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临床需求问题。  在谈及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如何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时,张寒老师引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的故事。宁光院士强调“跑对方向”的重要性。他说,要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结合。宁光院士常与团队的年轻人开玩笑说,“临床医生一定是要有脑子的,否则就只是一个匠,匠是筐字里面有一个斤,是论斤卖的。”  在讲到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时,张寒老师分享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院士团队的故事。沈树忠院士说,今天,我国在国际古生物研究合作上已经做到了“以我为主”——即在研究过程中,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外方团队参与,推动研究发展。只有坚持以我为主,才能不拘泥于国际跟踪,真正在起到引领作用。  科学家们的故事让《自然辩证法》的课堂变得十分鲜活。同学们从科学家对原创性研究的坚持和把基础研究推到世界前沿的努力中深受启发。“从事科学的人,需要具备独立和自由的精神。”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用马克思的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张寒老师结合“2+1(课内教学+课外读经典)”教学模式,将经典文本和马克思的故事贯穿到理论知识中。  2018年5月,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张寒老师参加了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举办的“卡尔·马克思1818-2018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国际会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张寒老师来到马克思出生的城市特里尔,参观了马克思故居。回国后,她将所思所得与同学们分享。在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张寒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马克思的个人经历与法国大革命来思考,启发同学联系当下热点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哲学。用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张寒老师提到,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深入阅读和全面掌握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又要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分析现实问题。张寒老师一直密切关注国家科技政策的新动向,参与多项与科技政策、科学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2015年,她获得了“TripleHelix”(三螺旋)学会的年度最佳论文奖,这篇关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文章于2018年正式在“JournalofTripleHelix”期刊上发表;2016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中国大学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制度关系演进的案例研究》。该著作入选全国第五批“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张寒老师说:“科研和教学,我们在路上!”  对张寒老师而言,敬业是对知识的敬畏、对研究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她享受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时光,深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她说,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在打磨之中,她会努力研制出更佳的配方,点亮每一节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