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媒大学“爱岗敬业标兵”系列专题 (一)

    中国传媒大学“爱岗敬业标兵”系列专题 (一)   编者按:年初,学校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敬业主题教育年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校工会联合开展了“爱岗敬业标兵”评选活动。日前,“爱岗敬业标兵”评选结果揭晓,卢静、张付、杨成、杨敏、王京明、侯新宇、槐世敏、马少刚8名工作作风良好、乐于奉献的教师和职工脱颖而出,获得荣誉。本期校报带你走近其中4位“标兵”,听听他们爱岗敬业的故事。

  • 杨敏:温柔的坚持

    杨敏:温柔的坚持   任教之初:自省与探索1987年至1991年,杨敏在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就读本科,1991年至1993年于我校新闻研究所就读双学位,1993年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校园里,杨敏与同学们年龄相仿,常被误认为学生。她穿着不算时髦,但上课方式却很新潮——英语话剧演得好的小组,会有机会赢得当时最流行的“后街男孩”卡带;课文背得好的同学,会有机会拿到最热门的电影票、最畅销的新书……而这些“奖品”都是杨敏用自己工资买的。现任人民铁道报全媒体采访中心副主任的和平回忆起当年的课堂,激动地说:“我还清晰地记得,杨老师能神奇地把英语课上成世界文化联播,不知道她怎么备的课,每节课都有海量的知识讲,精彩到我们舍不得下课。“而杨敏却觉得自己对不起那时的同学们,“其实那时候我真不知道怎么去教书,好像无知者无畏,当时也没觉得自己不行。”她认为自己教学初期还存在很多不足,好在年轻人的热情弥补了这些地方。经过深入的反思和自省,杨敏决心探索新的领域,她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全面的学习以提高英语和语言教学理论水平,并长期追踪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的期刊。Harm-er的《怎样教英语》,H.G.Widdow-son的《语言教学交际法》,H.H.Stern的《语言教学的问题和可选策略》等著作令杨敏豁然开朗,慢慢地,她发现这些经典甚至已经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当杨敏感觉有些自信和底气的时候,另一个挑战却开始了。你的名字:创造归属感杨敏曾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名为《大学校园里的“无名氏”》的文章,她发现原来很多大学生感觉老师不认识自己,在校园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于是开学第一堂课时,她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书的封面上,然后将书举在胸前,杨敏拿起手机开始录制视频,镜头对准哪一位同学,他就要对着镜头将自己的年级专业姓名大声说出来。课后,杨敏会反复观看这些视频,用她的话来说,这就是她的复习,她受不了教室里坐的都是无名氏。她说:“如果说谁想说话的时候,我就能把他叫起来,他也挺高兴,我也挺高兴的。”  对于杨敏来说,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是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约束力,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她的教学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归属感和信任感。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郭紫仪同学说:“刚开始面对镜头觉得有点尴尬,但是当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发现老师真的把我们很多人的名字都叫出来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可以体会到老师的用心。我们也可以在老师面前更加自信了。”开卷有益:书本结合实际杨敏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她给学生推荐了大量的书目,也非常注重推动学科活用的循环,希望学生们能一边学一边用,读书不能“雨过地皮湿”,仅仅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活用起来。  “只要一提起读书,杨老师的眼睛就亮起来。那时下课后,她会把我们带到家里,把书架上一排排书借我们看。从古典文学到世界名著,从周刊杂志到畅销小说……大家想看什么都行,只要记得看完来换新一批的书。”1999级新闻专业的和平在学校本科硕士共读了七年,也在杨老师家里读了七年的书。早已结婚生子的她,有天突然收到快递,一个特别沉的纸箱,打开一看,竟然是杨敏寄给孩子看的绘本,收到书的那一刻,和平的眼睛湿润了。  “杨老师有着独特而巧妙的诠释方法,以至于集体备课成为大外部教师翘首以盼的事情。”大外部侯红霞老师这样说,“她不但英文专业知识能力超强,中文功底也同样深厚,经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我们作为同事恨不得时时刻刻拿着笔记本记录。和她聊天既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人生渡口:谢谢你摆渡人1993年至今,杨敏任教已经25年,她将自己这25年分成三个阶段,大概每八年一个阶段,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风格有了很大转换,对时间与生命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每个阶段,她都有所变化、有所升华,但她的善良与温柔始终如初。  “我有幸获得了杨老师的奖励”,1999级戏文专业的李文宁说起这些,眼里充满着荣光。她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盒“后街男孩”的卡带,这是大学时代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改变她人生的馈赠。她说:“杨敏是我的恩师,在我最困难、最迷茫的阶段,是她用知识、智慧、阅历和一颗慈母般的心让我顿悟、成长,让我学会与人为善,学着接受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杨敏老师,就是我的摆渡人。”  直到现在,杨敏依然是学生们心中的“知心姐姐”,她喜欢和年轻的同学相处,喜欢从他们身上发现新鲜的事物和想法。她贯穿始终的这种善良与尊重,希望发现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对她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他们其实给我很多帮助,我有时候觉得我怎么这么幸运,其实我也没干什么。”杨敏带着春风一样和煦淡然的笑容说起这些,阳光穿过她身后的窗子,窗外的杉树上,一只灰喜鹊飞来落在树梢。明年春天,远处的核桃树又将结满核桃,好像生命总是那么坚韧而可爱。

  • 卢静:真善美,要用一生雕琢

    卢静:真善美,要用一生雕琢   卢静,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综艺主持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198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主持《新闻联播》、《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栏目。1998年,卢静老师回母校任教。从教20年,她始终奋战在教学岗位第一线,是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是学生们心中的“可爱卢妈”。“随形而塑”,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卢静老师坚持“随形而塑”的教学理念,即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来塑造他们,引领他们。在课堂上,卢老师会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耐心引导,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课堂上扬长补短。  在谈起如何发现学生的点时,她说了三个关键词:尊重、平等和耐心。“作为一个老师,心胸要开阔,要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懂得保护学生独有的特点,同时还要会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当学生站在老师面前,往往是紧张的,有时大脑会一片空白,是被抑制的状态。而我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  卢静老师坦言,学播音的同学,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在教授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潜在的“自卑感”,这时特别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给予格外关注,给他们树立信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却要付出太多。卢静老师的教学从不局限时间地点,除了每周规定的课程时间外,和同学们的电话、微信交流更是流动课堂。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力,卢老师要求研究生们每天进行“微信语音一分钟”的现场报道练习。群里一天上百条语音信息,不管发得多晚,她都会第一时间点评。同学们说卢静老师的小课“理念前沿”“实用”“受用”“既有温度又有高度和深度”。行为师表开拓创新在卢静老师看来,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使者,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比专业能力更重要。”老师始终要严格约束自己,不能信口开河、为所欲为,一言一行都要对学生负责,要讲究语言之美。  作为学院的骨干教师,从教二十年来,卢静老师所担任的课程很多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是“电视教研室”的创建、“新闻通道班”的尝试,还是“综艺方向课”的创新,无论是作为播音学院与央视共建实习平台的“校内导师”,还是各种大赛的评委或选手辅导老师,她总是将自己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宝贵的一线经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耐心细致地传授和指导学生们。  电视教研室初创时,卢静老师刚回国任教。她和罗莉老师、来自一线的唐朝老师及几位年轻老师一起探索电视播音主持教学,那时的教室条件非常简陋,演播室小的只有不到十平米,没有窗户,冬冷夏热,蚊虫叮咬。几位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心,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电视主持人。  近年来,学院成立了综艺主持系,卢老师又挑起系主任的担子,她和全系老师们一起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完成各项工作,参与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参与制定新的教学计划等等。  卢静老师认为,一个好的教学团队非常重要,这也是她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秉承的理念。因材施教指导有道卢静老师的教学理念也总是走在前沿,在媒体研究方面不拘泥于传统电视、广播等媒体,而是与时俱进很早就开始对新媒体有了探索和研究,并鼓励学生们去勇于尝试和探索。从最初移动电视的主播定位和播音,到之后微博、公众号不同类型的配音和出镜,不仅指导学生的专业,还给他们的尝试出谋划策,再到时下最流行的抖音短视频进行研究,并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建议和指导,卢静老师的理念之新、研究之广,对新媒体的了解和前瞻,以及播音专业在新媒体呈现的见解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同时,卢静老师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努力拓宽路径,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出声、实操的机会,与“新鲜早世界”app合作两年多时间,四届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高,锻炼学生的采编播能力,让他们面向受众,直接接受受众的评论,使学生们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干这行需要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只有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淡定,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是老师很重要的责任。”她说。循循善诱不求回报作为一个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的老师,卢静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深厚得让人羡慕。“很多时候,我们有些话不愿意跟父母朋友说,但会跟卢妈说。”“不论卢妈多忙、多累,看见卢妈的第一眼都是她那无法复制的、如沐春风般的妈妈一样的微笑。和卢妈交流任何事情,从来都在一个小时以上,当我们对她讲述开心事时感觉电话那边的她无比兴奋,讲到伤心事她比我们还着急,开导、建议也紧随其后,她对我们永远是循循善诱,启发和开导,她的教导一生受用。”她的学生如是说。  在卢静老师的心里,她从未刻意“求”过什么回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事业,对于荣誉也是如此。“生活中、学习中我有一个宗旨:宽厚、和谐、愉快。”因此,她衷心地希望学生们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淡泊和宽容,做到心胸开阔、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