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沟通氛围 潜心学术教研
———采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者张磊老师

期次:第412期       查看:183




  □记者黄衍楠张自中9月16日,由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召开“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表彰大会暨高峰论坛会议”。在本次大赛中,我校的张磊老师斩获了文史组二等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两项大奖,他的《传播学概论———理解大众文化》获得了广泛好评。日前,记者联系到张磊,采访了这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沟通中增进理解当记者走进张磊老师的办公室时,立马被张磊老师亲切温暖的笑容给征服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什么能在北京市各大高校的数百位名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在场学生评委的一致好评了。
  提及获得最受学生欢迎奖,张磊显得格外自信与开怀:“这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是传播学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一门吸引人的课,学生们也比较感兴趣;其次呢,我选择的课题———大众文化也是与我们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把上课当做是和同学们的一次交流,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向学生传授,更多地还是去营造一种适宜沟通的气氛。平等的交流氛围会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设计好课堂的内容及教学技巧,就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与讨论中不断培养出积极性,这样更容易获得学生认可。”
  紧接着,张磊又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推崇的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演讲”式授课,虽然没有与学生有过多交流,但教师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气场”征服学生的双耳;第二种则是一种“诉说”式授课,它不会像第一种那么强势,但会以一种平实的感染力“润物细无声”。“第三种可能是与我讲课的内容,承担的课程任务以及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的一种方式吧,也就是我之前讲过的那种沟通感、交流感更强的课堂氛围,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模式。”张磊笑着说道。
  张磊老师的课集中在上午,偶尔也会遇见打瞌睡的学生。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张磊令人意外地表示了理解,他也透露在刚刚留校任教的时候,遇到课堂上有同学睡觉、玩电脑、讲话等等,当时自己也总是抱怨,觉得没有被尊重。现在的张磊淡然地笑笑说:“经历这么些年的教学工作,在不断地摸索教学技巧与方法中,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我认为,只要教师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同时又有‘干货’,有真正的知识,同学们就没有开小差的可能性。所以说,与其去抱怨学生,不如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堂的知识含量还有生动性。”
  在研究中引导反思张磊不仅仅在教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在研究工作中也是严谨踏实的模范。他在2010年出版的书籍《焦虑与希望:对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传播社会学研究》在当当网上被众多网友认为立意选题新颖。当记者问起写这本书的初衷时,张磊表示自己在研究领域追求的是批判研究,而在批判研究领域受益匪浅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都非常关注阶级权利问题和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张磊也常常把目光投向阶级与社会阶层这样的问题上。
  “有一个我喜欢的学者米尔斯,他有本书叫《社会学的想象力》,其中做了一个‘阶级三部曲’的调研,他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分别研究了底层群体,中产阶级以及上流社会,并由此完成了他的研究。我是出于对他的尊敬,所以一直想在中国做这样一个有关于低收入人群的研究。”张磊执着的正是对贫困人群的反思、对大众传播的反思。所以说,《焦虑与希望》的问世也算是成功完成了他的一个希望。
  张磊向记者介绍,他现在主要参与“媒介文本分析:案例与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政策变迁研究”等科研项目。如此沉重的科研任务,加上本来就不轻松的教学工作,难道两者之间没有冲突吗?但张磊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可能对于一些老师来讲,平时又要做调查,又要写文章写书,还要备课,这无疑需要大量精力与时间的消耗,但是在我看来,科研与教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张磊老师讲课,尤其是给研究生讲课的过程中,他会把自己的调查研究与同学们分享,为课堂增添知识容量、提升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把科研成果讲出来,也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锤炼,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能让自己对问题想得更为透彻。“所以在我看来,科研与教学是不违背的。”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至今已有八届历史了,我校每年都能获得佳绩,今年又有孙德元、张磊两位老师获得荣誉,希望明年的中传可以有更多像他们一样为校争光的杰出青年教师,也希望我们的课堂可以像张磊所说的一样,在笑声中领悟,在交流中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