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半世纪的再会
———我校59级校友返校

期次:第410期       查看:37




  日前,我校59级校友应邀返回母校,在东配楼再度相聚。此次活动由我校社会发展与服务办公室主办。校党委书记陈文申来到现场并致辞,活动由高福安副校长主持。
  活动现场,不仅有当年的求学青年们从五湖四海闻讯赶来,连当年的老师也到了会场。毕业于1963年的老校友们,距挥别母校及老师同学至今已有五十年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阔别半世纪的感人再会。“你小子,现在还这么精神呢”
  记者闻讯来到会场的时候,会场准备工作早已完毕,工作人员们也已就位一起等待着本次校友会的主角们。
  老校友们陆续到场。在得知这是59级校友返校活动时,记者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在见到相携而来白发苍苍的老者时,一声“老校友”还是闷在了喉头。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这时笑着迎上来,说:“老师们这边儿请,先签个名儿。”
  一张铺开的卷轴上,飒爽的大名渐渐覆满了白色的纸面,潇洒得体的字迹,反映着沉淀在他们身上数不清的年月,昭示着他们仍旧饱满的精神意气。在签名台旁,老校友们在胸前别上各自的名牌及当年的校徽。几个已经成为“奶奶”辈的老校友捧着校徽欣喜地说道:“嘿!连校徽都有呐!”
  言语间几分怀念几分沧桑,只在他们自己的相视一笑间才懂得,而旁人看来,他们隐隐是透出了当年同学少年的简单纯粹。
  签完名,由接待人员引到二楼。上楼时,老校友笑着摆手拒绝了接待人员的搀扶,相互打趣着来到会场门口。
  会场门口,稳健地站着一位老者。是先到的校友吗?正在疑惑间,老校友们一时激动起来,赶紧上前热络地喊了声:“段老师,您怎么站在这儿啊!”
  满面喜悦的段老师,结实地给了老校友一掌:“你小子,现在还这么精神呢!好啊!”
  “你小子,还这么精神呢!”这也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毛头小子”一样大力拍着肩,互相喊着“你小子”,让连叫“老校友”都担心失礼的记者有些无奈,但在热闹的氛围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他们久别重逢的喜悦、激动。旁人看来,他们是历经沧桑的老者,而他们看来,眼前的不就是当年同窗苦学的同学老友,虽发尽染雪,却何尝不和当年一般模样呢?
  在师生寒暄的空档,记者向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位与老校友一般精神的“老老师”,当年是刚毕业留校的大学生,他的学生们与这位年岁相仿的小老师十分谈的来,感情挺深的。仅四年的相处,在之后的50年都不曾忘怀,在这相隔整50年之际,年逾70的师生一如当年,轻松认出对方模样。
  那年的广院在会场小聚,重会了当年的人,重温了当年的事。聊聊天,发发言,这样一直到中午。中午的计划是在学校国交餐厅聚餐,下午便前往中央电视台参观。
  在大部队集体迁往八角楼餐厅的路上,有四五个老校友走在一起,气氛很融洽,却不像其他老校友们那样,仿佛要说尽这50年的话。他们慢慢地走着,间或聊上两句。没想太多,记者上前,询问一位老校友能否接受采访。但这位老校友却只是抱歉地冲记者笑着,疑惑之际,同行的老校友摆摆手解释道,“你甭采访他了,他耳朵不好,怕是听不清你说话了。”
  看着依旧笑得一脸慈祥的老校友,记者有些抱歉地正欲退出去,却被叫住了:“你采访他吧!”说着推出另一位老校友。被推出的老校友颇为无奈一笑,配合记者放慢的脚步。说起曾经的广院,老校友话也多了起来。
  “我们那时候,学校哪儿有这么大。没有。那整个学校都只有一栋楼。”在被问到是那座楼时,老校友叹了口气:“哪儿还在啊,不在了。”
  老校友描述道,那是一栋灰色的楼,“没现在的楼高,没现在的楼漂亮。”全校只有三个学院,“还不能说是学院。就是系吧。外语系嘛,新闻系嘛,还有一个电信班。都在一栋楼里上课,不在一个班的也大都认识。”又感慨道:“现在的系多啦,学的东西也多啦。”
  隔了这么多年回到母校,找不到一点当年的影子,不遗憾吗?老校友顿了顿,叹道:“也没有,人还是旧人就好。”
  说起旧人,老校友又是停不下话头:“我们每天早上都晨跑,大家一起跑。不是,哪儿有规定啊,大家就自己想跑了嘛。”记者玩笑说,现在学生都只要没早课,就赖在被窝里,哪儿有人晨跑呀。老校友一听,顿时严肃道:“那不行,怎么能睡懒觉呢,要跑的,跑了精神好!”又补充道:“我们那时候啥也没有,就绕着上课的灰楼跑圈儿,你们现在环境这么好,又有操场。”记者开玩笑道:“我们也没操场了,都拆掉了。”老校友笑道:“你当我不知道么,这是要建新的呢。”说罢,两人俱是一笑。
  半世纪的母校情“人是旧人就好”,听到这句话,记者也就把许多话咽了下去。不必问:当年的学习生活辛不辛苦。不必问:您知道现在的传媒大学不是您当年就读的校址吗。或许北京变化太大,校址搬迁与否他也就注意不到了,又或许他其实心如明镜,校址迁了,校舍变了,连学校的名字也不再是当年的“广院”,但是谈及正在整修的南操他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对母校半个世纪的情愫也就体现在这点点滴滴的关注与关怀之中了。□记者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