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十年院庆的时刻

不能忘却的一页

期次:第395期    作者: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党组书记)  (作者时煜华为原语文部教师,前北京   查看:148

  人老了,喜欢怀旧。北广过去的岁月,那些老领导,左荧、顾湘、孟介夫、康荫;那些老同事、老朋友,刘继南、施旗、田本相、黄候兴、唐永德、赵凤翔、吴军、蒲震元、徐丹晖、张洪英、李清云等,使我常常想起当年他们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兼备人格和学术魅力的形象。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北广、南广创建的见证人和教学实践者。1959年9月我被分配到北广新闻系工作,教了33年的书。1992年5月调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8年。2004年南广成立,又走进南广大门。53年来,我看着老北广成长为中国传媒大学,它的迅速发展每每令人激动和振奋。
  今天,庆祝文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为文学院奠定牢固基础的前43年的风雨历程。
  广院创办之初,一切都很简陋。八百学生,二百多教职员工,统统装在一个马蹄形的五层灰楼里。一层是实验室和食堂,二层是图书馆和行政、教学办公室,三层是新闻系、外语系和无线电系的教室,四层是男生宿舍,五层是女生宿舍,正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啊。硬件差一时难以改善,但办学的层次定位、办学的特色和理念是明确的。有的思路今天看来依旧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如新闻系提出的“三头过硬”和“写作一条龙”教学模式。“三头过硬”是指编采专业要“笔头过硬”,播音专业要“口头过硬”,电视专业要“机头过硬”。“写作一条龙”是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写作训练,直到三年级,贯彻始终。这体现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一理念被扣上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产物的帽子,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它与集传媒的创研与制作于一体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我想,这可以看成是北广创办至今的精神品格。这是不同于过去西南联大,现在的北大和清华的精神品格。
  基于北广多年来这一办学的特点和理念,历届院、系领导把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这一办学的根本。
  从新闻系五九级、六零级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头两年就开设了一系列语言文学基础课:文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从一开始就调来了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的一批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虽然年轻、经验不足,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和扎实的功底。他们后来也成为了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著名学者。
  五十三年来,在院系领导的关怀下,这支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长为一支功底深厚、学有所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这支教师队伍的变动———大起大落来看,我们可以用“三起两落”来概括。(年月久远,人名记不全了,漏记的不超过3人)一、初始阶段———第一个起落。从1959年9月至1976年10月。这支队伍分成三块:原新闻系文学教研室,语言教研室,加上直属教务处的公共汉语教研室。这是“一起”。成员有:彭飞、唐永德、张书祥、李昆、王培欣、黄中模、曾庆富、田本相、华济时、马群、邓涛、赵晓光、蒲震元、于道仿、崔宝义、邹晓青、施旗、时煜华、周丽华、叶冰如、温济泽、邵燕祥、吴书剑、娄才杰、张蕴春、余淑珍、锺荣复、周淑美、冷渊、徐恒、马尔芳、李越、高心一、张颂、殷志敏、陈宇锴、吴为章、黄炜、张归壁、樊庆荣、黄侯兴、曾庆瑞、徐丹晖、阙子民、赖嘉思、陈培文、刘慰祖、姜依文、张斌、张洪英、李清云、陈俊驹等,共57人。61年广院面临收缩、调整、暂停招生的现状,出现了“一落”,陆陆续续调走了一批教师。他们是:郭志今、赵玉华、钟必琴、张书祥、李昆、黄中模、王培欣、华济时、邹晓青、张蕴春、邵燕祥、周淑美、叶冰如、周丽华、钟荣复、余淑珍、陈宇锴、高心一、徐恒、马尔芳、李越、张颂、陈培文、张斌、刘慰祖、赖嘉恩、阙子民、崔宝义、曾庆富等,共29人。其中个别老师调到院内,如陈宇铠调到教务处;徐恒等5位老师脱离语言教研室,调入新成立的播音专业;有的调回广播局;有的调离广播系统。
  二、调整阶段———第二个起落。从1976年10月至2002年文学院成立。结束了十年的动乱,教育的春天到来了。高校恢复了招生,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北广也调整了学科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实力。在原有的指导思想下,原基础之上,学校恢复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加强了语言文学评论的建设和教学,而且于1980年重新组建了独立的语言文学部,由彭飞、施雅、黄侯兴、田本相先后任正副主任,后期由吴为章、曾庆瑞、邓涛、路宝君任正副主任。这一时期因学院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先后调进了一大批教师。他们是:林微、路宝君、刘传铁、曲宗生、李贵森、王强、苗棣、孟宪宗、穆睿清、张相如、杨玉龙、赵雪、徐振邦、王志敏、冯俊英、闫佩英、周靖波、谢筠、刘丽文、石旭红、吴辉、周淑兰等,共27人。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教师,因工作需要抽调到外单位或学院、其他教学业务部门或行政职能部门任职。他们是:黄侯兴、唐永德、张洪英、焦海燕、黄炜、田本相、李清云、王必胜、刘传铁、张归壁、马群、时煜华、曲宗生、王强、高慧燃、李莉、赵凤翔、孟宪宗、孔德明、温济泽、樊庆荣、娄才杰、彭飞、冯俊英、周淑兰等,共25人。
  三、发展稳定阶段———第三个起落。从2002年至今。这是变化发展最大的十年。我没有经历这十年,但据我所见所闻,这一阶段是发展的“第三起”,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而未有“第三落”的迹象。
  当前这一阶段,由苗棣、张晶、张鸿声、白岚玲、董希平、李有兵任正副院长。进出人员情况我不太了然,列不出名单,但文学院办得很有特色是众所周知的。其特点,我概括为三多三少:博士多、助教少;成果多,钞票少;来的多,走的少。这三多三少也体现了文学院十年来的业绩: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一个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坚持这样走下去,以改革促发展,下一个十年,文学院将更加辉煌!
  这些在语言文学部耕耘过的老教师,他们之中有的德高望重,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仍坚守教学岗位,他们都在北广这块土地上育过人,授过业,流过汗。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