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课程组织方法的优化模式

戏剧影视学院 导演专业 郑月

期次:第393期    作者:  (记者/顾杰)   查看:28


■九分钟电影《魔鬼理论16号》拍摄现场


  导演专业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是学校从02年开始自主招生的一个专业方向。在这十年的教学当中,我们在怎样抓好一个与实践直接相关的专业方向教学工作方面收获了一些心得。
  实践课程体系在这个专业方向当中,我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分为剪辑技术、剪辑艺术、数字制作技术三个方面。由于导演专业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制作技艺的专业,所以实践训练就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鉴于我们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缺乏相应的设备支持,我们努力在这三个系列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在每一个系列的内部搭建各个实践课程的承接关系,同时有侧重地完成实践训练重点。
  实践课程教改秉承的理念我们教学团队秉承的理念是:团队合作、资源集约、项目带动、协同融合。我们要将学院的资源进行集约化使用和管理;在课堂内外来发现项目,用项目带动实践;在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开展并完成协同融合工作。
  实践课程组织方法为了有效地组织这些实践课程,我们探索了两种教学模式:
  一:“1+1+1+......”———教学团队协同。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剪辑的基本理论》中,学生需要在作业中运用不同的元素,所以我们将这门课程与《非线性剪辑技术B》相结合。我们的任课教师相互沟通,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联合模式。在这门课中,每一个同学要完成一个七分钟的短片创作作为结课作业。作业中同时考察剪辑元素和技巧的使用以及Avid软件的使用。
  再比如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故事片剪辑》。在该课程中,我们容纳了更多要求,包括剧本的编写、导演工作方法、对近前表演的认识、非线性剪辑技术、以及专业英语。我们要求每一个作业都要配中英文双字幕。在制片管理方面,我们要求同学整理出全流程的制片清单。在这门课的设置中,我们实现了编导演制多导师配合指导。
  二:“A+a”———校内/业界联手互补。我们长期聘请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等的校外老师授课,利用一线的工作经验,把最前沿的技术和创作的观念带入本科课堂。同时,我们在每一门课程中搭配一名在校老师,把握教学的整体安排。在校老师因长期教学,对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秩序、步骤和搭建非常清楚。这样一来,校内外老师相结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此外,我们要对实践平台进行整体升级,实现多种平台的“融合”。我们鼓励同学们参加不同的展节。例如,我们在2011年组织同学参加了“9分钟电影大赛”。我们把这次比赛称为“四规”比赛———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团队的人数、规定制作经费。具体要求是七天的拍摄周期、9分钟的片长、固定的四万五的经费、团队中只能有七个人。我们的导演剪辑创作小组是我校唯一被选中的创作团队。今年,我们的参赛影片《魔鬼理论16号》入围了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这也是把我们的专业、我们的学校推向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