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报的坚守与变革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 第十六届 (2019) 年会

期次:第530期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查看:99




  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协办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六届(2019)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共产党 · 新中国 · 党报”。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 22家媒体的领导、专家和编辑记者,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等 14 所高校的师生及相关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与会。
  围绕年会主题,与会专家解读了共产党、新中国、党报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党报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党报等主流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在先进传播技术驱动的媒介变革背景下,党报如何不忘初心、创新发展,更好履行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就党报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将全体会演讲和交流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新时代党报要提高国际话语权,让中国的声音响起来
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对党的新闻工作提出的新责任、新使命,也是对党报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天津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刘卫东说,早在延安 《解放日报》 改版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阐明了党报与党的关系。“按党的意志办事”“全党办报”等重要思想对党报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习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用 48个字深刻揭示出“党媒姓党”的本质特征。办好党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闻舆论工作上的具体落实。各级党的新闻媒体正在肩负着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响亮”起来的时代重任,这是当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最为紧迫的任务。
二、新时代党报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张建星认为,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报业而言,前面就横亘着三座大山——融合高山、市场冰山、转型火山。破解报业困境,需坚持“三个度”。一是坚持政治首位度。媒体融合发展带来媒体形态的变化,但方向不能改变、阵地不能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筑牢社会舆情“防护林”。二是坚持技术优先度。要打好媒体融合的转型战役,需要结合好“报纸标配新媒体”“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三大技术”两种打法。三是坚持布局引领度。目前,融媒体渗透率、流量红利都已见顶,报纸未来只有向“智媒体”转型,融入未来传媒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新生态,才能从蜕变中找到生路。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杨明森认为,专业报作为党报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在全系统范围内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主张、传达上级主管单位党组声音的重要职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专业报正面临着三重大考:一是政治素质大考。新时期,专业报能不能提高政治站位,尤其是能不能跟上主管单位党组的脚步,是决定专业报生存的重要一点。二是纸媒定力的大考。党报是阵地,不是市场,党报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其次才是产品,报纸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定力。融合的结果应当是报纸和新媒体共同繁荣。三是执行能力的考验。专业报需要一定的执行力,最关键的是提高解读能力。解读包括思想解读、政治解读与典型解读,其中典型人物报道是党报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三、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中要坚持守正与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红认为,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走得远,走得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是根本,创新是手段。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媒底色;应当遵循新闻规律,毫不放松真实、客观的专业标准;应当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融合作为更好地贴近人民的路径和手段;应当坚持对核心业务能力的严格要求,在“后真相”时代为群众拨开迷雾,激浊扬清。传统媒体要实现融合转型的路径突破,需要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组织架构、传播流程的深层次融合最大程度地释放生产力;通过践行“移动优先”战略、搭建融媒矩阵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布局多元产业的经营转型恢复造血能力;通过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华社 《中国记者》 杂志执行总编辑张维燕认为,当下媒体融合的阵地已基本搭建完毕,如何实现影响力的变现将是下一步媒体探索的重要议题。她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两家纸媒为例,对两家媒体的先进思路进行阐发。前者秉持以主流价值打造主流算法的理念、紧跟短视频风口进行内容创新、成立“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以探索智能化转型;后者提出“数据驱动转型,智媒赋能治理”的转型思路,通过建设媒体智库为地方政府赋能,以数据库建设为智库建设提供支撑,从而培育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出发,对媒介融合的本质予以剖析。他指出,人们对传播的理解通常是共时性交流,即“传出去”,马克思看到了传播的历时性维度,即“传下去”。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明,“传出去”和“传下去”的统一不能从精神层面找原因,而应该从物质行动中找原因,并且“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交往的扩展才使“传下去”成为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来看,今天的媒介融合本质上是媒介和实践的融合,媒介已经渗透到实践之中,使大量的实践具有媒介化特征。媒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媒介,而是行动的媒介,它把信息和行动高度地统一在一起。因此,今天的传播既是“传出去”也是“传下去”,是两者的统一体。
四、党报肩负时代重任,党报研究工作要助力前行
北京日报社 《新闻与写作》 杂志主编梁凤鸣指出,科学精确地评估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强烈的现实需求。他说,党媒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据主流舆论阵地,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这需要通过有效传播来实现。点击量、阅读量本身不等同于有效传播、有效阅读。科学精确地评估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强烈的现实需求,有待学界给予关注和解决。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充分肯定“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的价值和影响。他说,国家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最近对传媒大学工作提出了“头脑要灵、眼睛要亮、骨架要壮、基础要厚、生态要好、技术要优”六个方面要求,希望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传媒人才,能够应付复杂舆论环境的传媒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每年一度举办“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紧贴时代脉搏,契合学校的发展方向,践行了学校“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习党报、研究党报、服务党报”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