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读书之义 达至臻之境

期次:第529期    作者:文/杨美德   查看:96





  论“如何做个读书人”之要旨,在于识“读书”之义。
  何为书?缘何读书?人人以之为常识却未必真的明晰。书,在形式分类之上,更重要的,在于其承载的文字。读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却有太多人不明交流之趣,或将读书视为任务,或在过程中懒于评思,一味接受。读书失去交谈之自在,这既看轻了书,也看轻了自己。故而,将书视为各色朋友,以与之交谈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算正视读书,才会有终身学习的热望与可能。
  正视了“读书”的要义,才可细论“如何做个读书人”。
  一为懂选择。人生而平等,但人性分优劣,书也分高低好坏。除去污人耳目的下流之作,书的高低好坏并非全在于思想之深浅,而在于此时此刻,哪本书能让你感到触动,能在任一维度丰富生命本身。有一前提,即严肃而真诚地接受。保持开放、包容而谦逊的心态,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理解一本书的精神内核。有触动,则阅之,反之则弃。选择不要被太多所谓“名人”、“经典”所影响,因一切之义在于明智启心。
  选择之后,应为沉浸。当下的生活,人如置身碎片,每一碎片上附着大量信息,我们拾起碎片,看似读懂了许多,但未必真的“知道”。有人或许会问,这有何必要?确实,“茶米油盐”不需要我们拥有多广阔、深邃的视野,但在琐碎的日子里,你是否曾有一刻惊觉自己奔忙一生,却仍旧迷茫?只要曾追问过意义,那么专注的阅读必有其用武之地。通过专注,获得认识世界的超然视角——于纷繁社会中做一个冷静的“局外人”,反思自己,反思生命。
  读书,是一种输入。在选择、沉浸之后,在有所触动和反思之后,必要输出。广义上说,这是实践。如果说读书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实践“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反过来重塑或巩固以往建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也是一种新的输入,毕竟社会是一本活的大书。一切思想,源自社会,又归于社会。  
廖祥忠书记兼校长说,“优秀的传媒人,首先必是读书人,必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胸怀天下的读书人”,“身上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的三重使命”。故而,我们要明白,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谁,而是为了自我完善,修炼一个谦逊、包容、坚韧的灵魂。特别是一个以表达和思考为工作的传媒人,要拥有“向下看”的眼睛——在强大之外,看到弱小,当高大的身躯自由行走在大地上时,不忘记脚下,那些不能发出声音的人仍在悲鸣。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作者系人文学院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