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传递新希望

期次:第356期    作者:王晓祎   查看:205




  
90后新生:“我行的!”
  8月29日中午,新生报道的人群渐渐稀少。在家长和孩子们忙碌过后舒缓的身影中,一个黑黑的小伙子一下子吸引住了记者,黝黑的脸庞写着一丝疲惫,一个黑色的旅行包坠在背上,两手提着沉甸甸的行李,头上顶着大大的太阳。
  记者好奇地问:“没有家长陪你一起吗?”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小伙子坚毅地说:“我行的!”脸上漾着微笑。
  这个叫林伟的小伙子,来自陕北米脂。昨晚乘上了来京汽车,一夜之间便从西北来到祖国的心脏。
  林伟的父亲长年在神木的煤矿做矿工,供养他和姐姐上大学。姐姐前两年考上了西安的一所三本院校,在高昂的学费的压力下,父亲很少能回家团聚。提到父亲,他的脸上闪出一丝忧虑:“在煤矿做工风险太大,希望他平平安安。”
  这个时候,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第二茬玉米和土豆即将成熟,林伟的母亲独自在家,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在到校的前一天,他还在地里和母亲一起除草。“十几亩地种起来很辛苦。”林伟说。
  林伟在提前批曾报考了一所军校,因为意外没有录取。林伟说,之所以这样报考,主要考虑可以为家庭减轻负担。李伟同班的两个同学考上了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也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林伟说:“现在被中传的电气信息录取,专业上觉得很满意,而且学校的绿色通道给了很多照顾,我听师姐说将来学校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工作,相信能为家庭减轻负担。”
  林伟装好学校资助的手机,给远方矿上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看得出,他很开心。今年,学生处首次向每一位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免费发放一部手机、一个已充值50元的电话卡。“去年发放手机的范围则小的多,”自强社社长,计算机学院08级学生冯海超说。
  当天负责“绿色通道”的学工部老师李洋红琳告诉记者,像林伟这样没有家长接送的新生,她一上午就见到过七八个。“许多90后的新生都很懂事,也很坚强,懂得体谅父母,”李洋红琳对记者说,“自力自强是他们身上的宝贵财富。”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
在新生绿色通道连续工作几个小时的黄陟同学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一个上午的时间,在他的手里已经发出了几十份“爱心礼包”。两件床上用品,一包生活用品,一只暖壶,爱心在学工部不大的房间里汇集。
  一位来自新疆的新生领完爱心礼包,加上从家里带来的行李,他试了几次都没能把这些物品带走。忙碌间隙的黄陟看到这一情形,走过来拿起行李说:“我陪你一起吧!”两个人扛着大包小包向梆子井公寓走去。和黄陟一起工作的同学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三趟帮助新生送行李了。
  与黄陟一样忙碌在接送新生道路上的,还有小林。在去年的这个时间,他曾经也像这些新生一样,没有家长的陪同,因为这些大包小包而手忙脚乱,最后,同样是在师哥师姐的帮助下,顺利走进宿舍。今年的这个时间,他和他的伙伴出现在南门,组成了一支特殊的“迎新小分队”。
  他们手里的册子上这样写道:“这是一支自立自强的队伍,这是一群不张扬的小姑娘小伙儿们;我们在路上,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
  这支由我校“自强社”组成的爱心队伍,从08年开始就承担了新生接待的工作。一到迎新的时候,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现场,为新生排忧解难。今年为了使新生顺利入学,很多社员都提前结束暑假回到学校。冯海超说:“我们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增加了人手,还借来了小推车,既帮新生送行李也看行李。”
  小林告诉记者:“我觉得我们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爱心的传递其实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每年开学这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对新生来说,就像播种的过程,相信他们明年也会像我们一样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一位负责绿色通道物品发放的同学告诉记者,当天上午还有一名姓张的女同学把接受的爱心礼包又退了回来。“很难能可贵,她说自己不是最需要的。”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师姐,真的谢谢您帮我!”“不用客气,去年我也和你一样!”还有殷切的求教和热心的解答,也在无名的学生中间传递。在核桃林社区、在只要有中传人聚集的网上论坛,总有人热心地解答新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珍惜时光,追求真知。是的,每个人都应该传递这份爱,它们是年轻的小白杨成长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