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期次:第523期    作者:记者/王雪枫   查看:99





  初见曾祥敏老师,他正在一沓文书上签着字,一边沿着走廊走过来。签完字一抬头,便给我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曾氏微笑”,一下子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实至名归”,这是同学们听到曾老师获得“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时不约而同作出的评价。随着采访的深入,曾祥敏老师亲切认真、严谨敬业的形象渐渐地立体起来。
  “不要把学生当成小孩子,他们是有独立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敬畏课堂、敬畏学生是曾祥敏老师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一篇关于网络视频运营平台自制节目生产的论文,洋洋洒洒八千字,交上去时是排版工整的文章,发下来却密密麻麻满是批注、删改、替换词语的痕迹。仔细一看,有些地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给改了。仔细批改每篇学生论文并不是曾老师教学时唯一的习惯,他一面忙于学院党委书记的行政工作,一面还在坚持每周为自己的研究生们上至少一次的导师课。课堂上严肃认真的曾老师,下课后却会去主动“请教”学生:“这堂课有什么心得?”曾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去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教案和授课PPT,根据他们的反应更换案例和讲解方式,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完全理解,都能有所收获。“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一讲课我腿就打抖。”这样的话从一位获得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老师口中说出,却不像一句玩笑话。从“慢热”到现在的“侃侃而谈”,曾老师在背后做出许多努力。刻苦学习英语、每天坚持阅读新闻,曾老师坦言:“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每日阅读都已经不是学习,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终于使量变引起质变。曾老师一直坚持着的两件事,除了读书便是运动。提起运动,他稍显兴奋:“我曾经还想去当运动员呢。”从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游泳,再到现在每天五公里的跑步,曾老师从未停止运动的步伐。所谓“刻苦”也好,“坚持”也好,对于曾老师来讲,其实只是日常养成的一种习惯。
  “对老师而言,每个学生可能只是五十分之一,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老师的角色都是百分之百。”曾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曾老师认为,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能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作为一个传媒人来说,这样是有很多好处的。而且正因为常常和同学们相处,曾老师的心态变得非常年轻。他会经常和学生交流,去倾听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让每一位同学都感觉置身于一个大家庭之中。正是因为这样的体贴行为,学生们都愿意去曾老师亲近,愿意向他诉说自己的烦恼。
  谈起这次获得的“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曾老师说:“这个奖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觉得它是对我教学和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一种嘉奖。曾老师告诉我们,电视学院任何一位老师的获奖都离不开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学团队的付出。教学名师奖绝不仅仅是颁给某一个人,绝不仅限于个人教学,还有教学背后的团队支撑。曾老师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在经验传承和授课案例选取方面都对他有很多帮助,同时,电视学院教学团队的“教师问诊”环节也让曾老师的课程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学习、研究与教学,三个环节的相辅相成是教学团队的一大特点。在申报材料时,团队中的老师们给予曾老师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他认为:“每一位获奖者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团队的支撑,在此之后才是老师个人的努力。”
  采访结束之后,曾老师坚持一路把我们送到楼下。站在电视学院门口的石刻前,他身板挺直,标准的“曾氏笑容”如同九月暖阳一般令人感到亲近。曾祥敏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位名师,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