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副校长解读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期次:第310期       查看:231




  《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是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的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它为我校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指明了方向,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近日,记者采访了袁军副校长,请他为我们解读一下“十一五”规划的一些具体内容(以下记者简称“记”,袁军副校长简称“袁”)。
记:袁老师,我知道您是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系列座谈会的主持人,对“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订情况很了解,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吗?
袁: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从2004年6月份开始启动,到2007年8月28日党委常委会通过,期间花了近三年半的时间。制定的过程我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4年6月到2007年4月,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数据,建立框架;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4月到2007年9月,期间主要是调研分析和修订完善的工作。
记:“规划”中有什么新的亮点?
袁:我们一共总结了三个新的亮点,即,三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具体定位,这共分为五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结构、服务面向、办学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第二个亮点是第一次把优化学科布局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2005年上半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一些相关、相近的学院做了一些整合。由原来的十七个学院整合成了十二个学院,加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算是十三个学院。这个组织架构应该说是基本符合我们学校学科发展的了。第三个亮点是,第一次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写入规划。从我们学校这十几年的纵向发展来看,我们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我们从1993年不到两千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一万五千人。所以,如何按照现在大学制度的要求来规划我们的管理,对我们在实际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对我们学校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袁:“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学校由“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后的一个起始规划,也是我校经历了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对我们学校“十一五”期间的改革与发展都非常重要。
记:“十一五”期间,我们到现在为止取得了哪些成果?
袁: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规划,要说成果的话,比如,教学评估,我们得到了优秀,还有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也正在抓紧进行之中。这些实际上都是在一步步地往前走,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出来了,阶段性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记:从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很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那目前我校的学科建设处于怎样的阶段?
袁:总的来说,我校围绕着信息传播学科的综合性的学科架构已经形成。学科专业覆盖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新媒体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信息通信工程、广播影视艺术学为龙头,文、工、理、管、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但是,怎么样来充实内涵、挖掘潜力、提升学科和专业的综合实力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记:从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到,我校的传媒教育实现了从行业性专业学院向传媒领域多学科大学的转变,那新领域的不断发展会不会对我校原来的一些老牌专业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
袁:首先,作为一个传媒类的大学,我们的学科专业应该覆盖传媒的主要领域,但与这些领域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我们要有重点、分步骤,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并以重点建设来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以重点学科的发展来带动一般学科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
记:具体又是怎么权衡这个力量的轻重呢?
袁:大致是以新闻传播学、传播影视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工、管、理、经、法、教多学科相互协调发展。我们重点很突出:一个新闻、一个艺术、一个技术。
记:发展规划的落实,其重要性何在?
袁: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它对于教师,对于学生,对于整个的师生员工,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师来说,我们专门有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目标和具体指标,比如说几个框架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了。对学生来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强调,要培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的精英。对此,在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我们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文/罗美欣图/林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