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翻拍总是口碑低?制作方该用点心了

期次:第502期    作者:文/罗昭华   查看:73

  不久前,腾讯视频宣布将翻拍经典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消息一出,就在微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呼吁制作方手下留情,不要“毁经典”。此类抗议并非第一次出现,近两年来,每当一部经典作品即将要被翻拍时,社交媒体上总会流传这些类似的言论,在网友们的心中,“翻拍剧”带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
  细究翻拍剧层出不穷之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经典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与“流量”,拥有一大批原生观众,能降低作品宣发成本,收视率也相对有保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前人的作品难免觉得特效、画质不尽如人意,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受到年代限制、不能尽善尽美。不少人感叹重温《新白娘子传奇》时,总是会被其中的“五毛特效”雷到。正是这种视觉上的审美要求,提出了用新技术演绎经典故事内核的需要。
但到目前为止,翻拍剧的口碑普遍不太理想。比如2018版《笑傲江湖》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2.6分。更有人戏称,翻拍版本的价值就是让大众去重温经典版本。
  而有的翻拍剧口碑惨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首先,它们没有把握剧本创作的基本原则:无论是选择忠于原著还是大胆改编,都应当符合艺术规律、强调文学价值。但当下的翻拍剧普遍没能把握住这最基本的原则。比如新《笑傲江湖》,关于林震南的几幕,蠢笨莽撞的形象与原著中“福威福威,福在威的前面”的论述大相径庭,使人物形象的格调和可信度,都降低了好几个层次,比起原作大失水准。
  其次,制作敷衍了事。制作方有时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以为只要有流量明星打着再现经典的旗号观众们就会买账,花了大把的经费请到“流量”,制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却降低标准、粗制滥造。很多情感表达不到位、服化道没有贴合叙事的镜头也能被草率通过,造成了“辣眼睛”的荧幕“车祸”。
  第三,观众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代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记忆,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翻拍作品本身就好似“戴着镣铐跳舞”,一旦与前作有出入,大众便难免会比较二者间优劣,而由于经典的记忆过于深刻,新的处理往往难以被接受。
  这几年频频的失望,让观众逐渐对翻拍剧丧失信心,网上出现“踩”的言论,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很容易变成“群嘲”。甚至像这次一样,还未开拍就获得一片唱衰。那么翻拍剧如何实现口碑逆袭,重新赢得大众青睐呢?或许我们可以从2017版《射雕英雄传》中汲取一些经验,这部豆瓣7.9分的作品被誉为近年来“翻拍剧中的一股清流”。
  选角上,尽管流量明星能让翻拍剧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但要想让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演技应该成为选角考虑的首要因素。主演的自身形象是否符合原著的描述,演技是否能让人信服,比起凭人气、颜值选人更加可靠。如新《射雕》女主角李一桐被网友评价为“比经典83版的翁美玲更具黄蓉的神韵”。
  制作上,服装、场地、道具……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价值、每一个细节都要考究,比如新射雕中改编原作,让黄蓉和欧阳克在水缸上比武,水缸缸沿暗合了原著画个圈子比武的规矩,老观众大呼“用心”。后期处理上关于调色、画面剪切、背景音乐也要符合叙事内容。翻拍剧更要注重对原著或原版作品的深入研究分析,既然立意、情节、人物都由原版而来,就必须花心思细细琢磨,如何做出新意和心意,而不失原著风韵。
  创作理念上,如果翻拍剧只是抱着能实现巨大经济效益和引起广大社会关注的浮躁心态,其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在“快餐式”制作手法大行其道的影视市场中,剧组应沉淀下来,将心思放在剧本改编上,本着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剧本的心态来制作。
  翻拍剧若想实现口碑逆袭,实现收视与口碑齐飞,花在剧作本身上的心血与成本必不能少。若制作方不增加对细节精心打磨的程度,秉持糊弄观众的心态,再经典的招牌也无法拯救不走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