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鸣:创新是校报的基因

期次:第500期    作者:记者/葛文慧 周怡然   查看:100

■2008年裴鸣老师 (右三) 带队去台湾交流 左二为本专题另一采访对象俞泽



  2001到2007,2010到2018,现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裴鸣陪校报共同度过了近十七年的风雨。
  01年9月,在新闻学院任职的裴鸣老师开始了在校报(时名为《广播学院报》)的工作,那时的校报由新闻学院承办。07年,他调任校工会,校报也转由党委宣传部主管。然而,他和校报的缘分仍在继续:10年他到党委宣传部任职,校报主编的职位又回到了他的手上。“就是有这个机缘,我才一直有机会办这份报。说不清是我跟着校报走,还是校报跟着我走。”裴鸣老师笑着说道。
  十多年来,由《广播学院报》到《中国传媒大学校报》,校报始终在追求让学生和老师“愿意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进行了一次次的革新。采访过程中,裴鸣老师对校报的变革如数家珍:办报人员由新闻学院各班同学到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同学;版式上由最初的四开四版校报,到02年尝试“窄报”,再到彩色对开大报,15年最终定为如今的四开八版……谈及这些变化,裴鸣老师无不自豪地指出,有些创新我们是走在全国校报的前列乃至首位的。此外,校报也在新媒体方面不断探索:“如今纸媒式微,‘纸’没了,我们就在找‘报’的出路。后来校报有了微信公众号,有了B站号,这都是积极的自我突破。”他说道:“不断创新,就是校报的基因。”
  零几年的办报环境相较今天差了很多,那时从采访、写作、编辑到排版,都需要校报团队自己来做。裴老师还记得,当时带着学生去双桥的印刷厂督工,指着电脑告诉工厂的人怎么排版。到后来,校报开始做电子版,由于没有软件支持,编辑就用“笨办法”将各个版块手动切割再拼到一起。最忙的时候,他们甚至改稿、排版到深夜。“在我办公室,一堆人灯火通明地改一通宵报纸,早上再一起去西门的小四川饭馆吃早饭。”这些都是裴老师和学生们难忘而珍贵的回忆。
  裴鸣老师表示,校报作为纸媒,可以锻炼同学们采写编评的能力,让学生有想法、有观点、能表达。而收获成长的,不只是同学们。裴鸣老师深情地感慨,校报几乎伴随了他所有的尝试,让他一直处于新闻传播的实战状态,不断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校报也提醒着他,时刻不要忘记创新。而这种努力和创新的精神,也一定会被不断加入的新的校报人继承。
  “这是一个报纸的平台,但不止于报纸。”他说。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