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院院长马少刚:

公开手机号的“男神”院长

期次:第495期    作者:记者/张楠 阎玺   查看:204






  编者按:马少刚,男,回族,1964年1月出生,副主任医师,自1988年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院长。
“感觉很慈祥!人超好!”“男神一般的存在”“人超级好”“长得太帅”“人很好也很亲切,工作也很务实,没有距离感”,外国留学生在毕业前来到校医院找他拍照合影,说“很舍不得,要留个念想”。
  一身白大褂将他颀长高瘦的身形显得越发清雅,衬衣领口叠得整整齐齐。略微带有弧形而浓密的眉毛下,是炯炯有神的一双星目,鼻梁笔挺,下颚线棱角分明。
  在校医院的115心电图室,马少刚院长接受了校报记者的采访。三十年的时光在他如和煦微风的声音里缓缓道来。
“抢救时间要紧”
1988年,马少刚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工作。不久,他接诊了一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别称:渐冻症)的病人。这是学校一名老师的爱人,病情发展较快,需要在医院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后来,病人选择回到自己家中居住。马少刚坚持每天上门注射、治疗,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直到病人去世。在马少刚看来,这件事情给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作为校医院的医生,服务师生是他应尽的责任。
  在非典时期,中国传媒大学做到了零误诊、零转诊,没有出现因疑似病人转诊而大面积停课的状况,这和马少刚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时任校医院业务副院长的他一直冒着感染的风险冲在医治第一线,在发热门诊值守,接诊了近50余名发热学生,有些学生的体温甚至超过40度。校医院的医生们进行详细而慎重的判断、治疗,对于存疑的片子,马少刚亲自携带前往北京发热门诊,和专家进行会诊。
  当时,学校里一名老师的爱人因为诊断为非典被送往了朝阳医院进行隔离。因为走得急,并没有携带基本生活用品。马少刚代表患者家属将牙膏、水杯、贴身衣物等基本生活用品整理好,冒着感染的危险,送到了医院的隔离病房。那时候医院医疗设备还不够完善,有不少病人在院子里输液。提起当时的场景,马少刚说:“总得有人给病人送东西吧,那都是生活必需的,我胆子大就我去了。”
  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出差,一有突发情况,家中老人无法周全应对,这时,马少刚便帮忙担起了为人子女的责任。学校里一名老师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一天夜里,马少刚突然接到了这名老师同事打来的电话,说她的父亲在家中突然没有了呼吸。是时,这名老师正在外地出差,事发突然,家里老母亲茫然无措。马少刚曾到家中为老师的父亲出诊,一听这一情况,他立刻赶往患者家中,结果发现老人已安然离世。随后叫来了管庄医院的救护车将逝者送往太平间。
  此时已近深夜,医院的太平间对于常人来说,显得有些令人胆颤,但如果等到遗体从太平间运出来时,四肢就已经僵硬了,不便于穿戴寿衣。这时候,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作为老师的朋友,马少刚搀扶着老太太进入太平间,为逝者擦拭身体、穿好寿衣。赶回来的老师对马少刚十分感谢。“老师们不在身边,既然找到我,我应该多帮他们一些,替他们尽责任。”马少刚说。
  就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院长后,马少刚曾在工作中接诊了一名急性心梗的病人。马少刚当机立断,将患者送往民航医院。患者已有七十多岁,急性心梗的最佳抢救时间窗在90分钟之内,否则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而那时,患者家属迟迟没有赶到,深知病情紧迫性的马少刚站出来,说:“我来签字吧,押金也由学校负责。”这为医生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时间窗内及时进行了治疗,患者心肌没有坏死。
  马少刚代替未赶来的家属签字,也意味着承担了手术的风险,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抢救时间要紧”。幸运的是,这名老人手术顺利,目前生活质量良好,复查心电图竟看不出一丝异样,是马少刚接诊病人里恢复最好的一个。
“从没有准时下班过”
走到校医院二楼院长办公室门口,人们会发现门上张贴着这样一则公告:找院长请到一楼115心电图室。马少刚说,就任院长4年多,待在院长办公室的时间并不长。
  历年来,高校医务界都存在着医务人员不足的现实问题,在中国传媒大学也不例外。校医院每天有400余人次的门诊量,基层工作人员十分紧张,马少刚便自动担任了心电监测一职,通过自学、进修,为校医院发展了多项业务。
  2015级的王同学在大二时曾到校医院做心电图检查。“当时一个女孩子被男医生做心电图,本来有点尴尬的。但是马院长真的很细心,做检查的时候一直在跟我聊天,让人很轻松。做完检查之后马院长还仔细跟我讲了讲检查的结果。之后因为需要再戴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仪器观察一天,马院长就又跟我认真交代了带这个仪器的各种注意事项。”她说,马少刚院长是“男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说是因为马院长,我对校医院医生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马院长那种对人温和又耐心的态度,真的很让人安心。”
  马少刚的心电监测、睡眠呼吸监测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得到了阜外、安贞、协和医院的专家肯定。曾有病人和马少刚谈起,他给出的心电图报告得到了协和医院专家的首肯,专家甚至和自己带的学生说:“我都可以直接拿这个作为依据做手术了。”
  在校医院的心电图室,患者可以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呼吸睡眠监测四项检测,而这些都由马少刚一个人完成。他平均每天多工作两个多小时,二十余年来“从没有准时下班过”。呼吸睡眠监测的设备需要在睡前佩戴,马少刚会在晚上9点的时候来到心电图室,为患者佩戴。如果有时患者需要出动态心电图报告,更是要加班到晚上9、10点钟。
  平均一年马少刚要完成200多份动态心电图、1000余次常规检测、20多次呼吸睡眠监测,其中很多检测和报告分析都是在其他医生已经下班以后才进行的。
“我们麻烦一点没有关系”
校医院走廊里的椅子曾是各个学院楼淘汰的,质量不是很好。马少刚就任后,购置了一批新的铁皮椅子放在医院走廊里。但到了冬天,他发现患者们宁愿站着也不愿意坐下来,因为椅子太凉,对于感冒、腹泻、痛经的患者来说,更容易加重病情。
  马少刚不停地思考着解决办法,如果仅仅添加坐垫,靠背处仍是冰凉的,对于前来就诊的虚弱患者来说也没有太大改善。终于,他在一家电视台办公楼里看到座椅上的定制棉套,经多方联系,他终于找到了加工厂,为校医院的这些铁皮椅子们“穿”上了“棉外套”。如此细心的设置独校医院一家,在社会医院里是没有的。“尽量给师生以方便,我们麻烦一点没有关系。”马少刚说道。
  2013年底,受到华堂超市店长意见箱的启发,马少刚在校医院大厅里设置了院长意见建议箱,更加直接、及时地了解师生们对校医院的想法。意见建议箱上有两把锁,副院长和护士长负责每天工作日早晨开箱检查。
  自意见建议箱设立以来,马少刚基本做到了每条建议都给予及时回复并公示在意见箱上以便患者查看,对于留有联系方式的信件还会立即联系写信者进行沟通。四年多来,师生们的批评、表扬,医院的回复都被马少刚收集在大信封里,已经有了厚厚的一摞。根据反馈,马少刚也会对校医院的医务人员做出适当的奖惩。在不断的努力下,意见建议箱的监督作用愈发明显,校医院的服务意识也不断提高。
  在院长意见建议箱下方,是校医院设置的便民箱。箱中分三栏,前两栏分别放置了印有公费报销时间、医保编号信息的小纸条,方便师生,尤其是老同志取阅,第三栏则放有剪刀、胶水等便民物品。这些贴心的小细节,有校医院自创的、也有从各家医院学来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2013年11月,我校蔡文美教授了解到校医院的医生为了能和留学生患者沟通交流,在自学英语,被医生们学习的热情所感动,主动提出无偿为全体医务人员教授英语。此后,每周四下午就有了校医院学英语的一小时。
  如今,不少医务人员已经大致可以跟留学生患者交流病情了。“几位留学生来找我合影,说是要回国了,很舍不得,要留个念想。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马少刚说。
  此外,马少刚还是学校饮食服务中心食品卫生监督员,为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保驾护航。
  在校医院的正门口,患者在每扇门前都可以看见用红色标志贴出来的校医院服务热线。公示出来的这串手机号码,正是马少刚的电话。
  马少刚解释道,之所以会粘贴自己的电话,是出自服务和监督两方面的考虑。校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度,但是夜晚的急诊需要同学们按门铃,很多同学不知道,在过去造成了很多误会。现在有了服务热线,夜晚前来急诊的同学可以直接拨打他的电话,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这也是对校医院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
  “没有哪一个医院敢把院长手机公布出来的,”但是马少刚做到了,他坚持让手机在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为师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