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忠校长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稿的说明

期次:第495期       查看:88

  三、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稿的重点内容
方案稿对机关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学部制、科研机构及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这里,我就方案稿涉及的主要改革内容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深化机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改革,这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强化和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推进职责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重组,优化部门职责,提高效率效能。
  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机构调整或更名;二是机构职能优化;三是新组建一批机构;四是创新机构管理方式,成立附属单位;五是不再保留一批机构。
  关于机构调整或更名。为使机构名副其实,进一步理顺职责,提高服务水平,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调整或更名。
  一是将党委、校长办公室更名为党政办公室,将发展规划与法制办公室更名为法律事务办公室,由党政办公室管理,其发展规划职责剥离。
  二是为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将党委统战部调整为独立设置机构。
  三是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委职责,将机关党委调整为独立设置机构。
  四是为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保障共青团工作深化发展,将团委调整为正处级机构。
  五是为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能,更好地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服务,将离退休人员管理处更名为离退休工作处。
  六是为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和管理,强化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监管,将资产管理处更名为国有资产管理处。
七是为进一步明确职能,将基建处更名为校园建设处,把基本建设之外的招投标修缮工程建设职责集中纳入该处。
  八是为提升服务及保障能力,将后勤管理处更名为后勤保障处,将资产管理处的工程验收职责划入后勤保障处。
  关于机构职能优化。优化机构职能是为了防止机构职能交叉,减少、杜绝推诿扯皮。方案稿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优化保卫处职责。将后勤管理处的消防设施设备管理职责划入保卫部(处),由保卫部统一负责校园秩序综合管理。
  二是优化研究生院职责。将研究生院的质量评估职责剥离,推进教管评分离;同时,将其教室调配职责剥离。
  三是优化教务处职责。将教务处教学改革与质量监控中心的质量监控职责剥离,推进教管评分离;同时,将其教室调配职责剥离;为实现本科招生与教学协调统一,招生办公室由教务处管理。
  四是优化人事处职责。组建人才工作办公室,由人事处管理;为加强博士后工作,由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
  五是优化财务处职责。为统一财务管理,集中会计核算,将基建处的基本建设会计职责划入财务处;将财务处的校园卡管理中心剥离,结算业务仍由财务处负责。
  六是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处职责。组建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挂靠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负责招标采购工作;组建场馆与教室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场馆、报告厅等的运营和教室资源的调配;将工程立项评估职责集中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处;将后勤管理处的节能及监管职责划入国有资产管理处;同时,将其修缮工程职责、工程验收职责剥离。
  七是优化继续教育学部职责。保留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非处级研究机构),适时组建政府学院。
  八是优化校医院职责。适应计划生育工作新形势,将计生办明确为副处级机构,由校医院管理。
  关于新组建机构。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效能,方案稿提出,通过撤并等方式新组一批大部制机构。
  一是将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实行“大学工”体制。
  二是将科技处、文科科研处的职责整合,组建科学研究处,实行“大科研”体制,统筹科学技
术研究和科教融合工作。
  三是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国际交流部(港澳台学生管理办)、孔子学院管理处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构建“大外事”格局。
  四是将社会服务办公室更名为国内交流与合作处;组建校友工作办公室;校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同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合署办公,构建“大合作”格局。
  五是将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的教学改革与质量监控中心职责,研究生院(部)的质量评估职责整合,组建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全面实行教管评分离。
  六是将学科建设办公室职责、发展规划与法制办公室的发展规划职责整合,组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发展规划职能。
  七是组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实现实践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八是组建信息化处,成立中传网络中心和中传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将财务处的校园卡管理中心划归信息化处,加快建设智慧校园。
  九是组建产业管理办公室,与中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逐步实现学校优质资源的产业化,将出版社纳入产业管理办公室归口管理。
  十是组建校史馆,与传媒博物馆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传承学校文化,推进校史研究。
  关于设立附属单位。考虑到出版社、幼儿园的社会服务属性,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经营行为,将出版社、幼儿园调整为学校附属单位,保障其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关于不再保留的机构。按照以上调整方案,不再保留的机构有: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科建设办公室、文科科研处、科技处、招投标办公室、孔子学院管理处、学生国际交流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等。
  总体上,通过深化机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改革,我们希望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1.通过实行“大部制”改革,强化统筹协调,实现归口管理,提高效率效能。
  2.通过组建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实行教管评分离,强化质量监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对国有资产处、校园建设处、后勤保障处的相关职能进行调整,将工程立项评估职责集中纳入国有资产处,将工程招标职
责划入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将招投标修缮工程职责划入校园建设处,将工程验收职责划入后勤保障处,实现了工程项目从立项、造价、预算到招标建设再到验收的闭环管理,使工程质量从体制机制上得到有效保证。
  4.组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总参谋部”,强化对重大改革发展事项的顶层设计,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保障,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通过优化和重新定位机构职能,各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管理盲区的职责全覆盖,也让交叉的职责明晰起来,避免了推诿扯皮。
  此外,希望通过改革,把学校的管理延伸覆盖到所有“神经末梢”,为学校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供较为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关于深化学部制改革,这是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3年,我校正式实施学部制改革,主要借鉴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做法,核心是将学部全面做“实”。当时主要考虑,是为解决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暴露出来的学科分散、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希望通过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打破学院、研究机构学科、专业分散发展的壁垒,建立在学部统筹下的学科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看,通过学部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优化整合了学科资源,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促进了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助推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学部制改革在国内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供参照借鉴的经验模式,各方面对于学部制的建设模式、建设路径和建设规律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加之其他种种因素,我校学部制改革在五年的运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比如学术管理松散、行政运行不畅、办学活力缺失、基层党建弱化等。这些问题是学部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也是近年来教职工关切的焦点问题,所以在酝酿此次体制机制改革之初,学校党委就明确指示,务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力气解决学部制运行中产生的问题。
  既然决心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立场、方向和原则。经过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深化学部制改革的立场就是必须要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对学校发展事业高度负责;方向就是要不断推动新形势下大学治理模式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原则就是从国情出发、从校情出发,特别是从我校的历史现状和学科特色出发,在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全面改革。
  下面,我就学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深化学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和强化学部在学术资源和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明确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及党政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打造“大实”学院、“小实”学部的“双实”管理模式。
  方案稿对学部、学院机构设置以及主要职责进行了说明,具体内容请各位代表参看方案稿“深化学部制改革”部分。这里作三点补充说明:
  关于学部与学院职责。调整后的学部,是学校协调所属学院学术事务和学科交叉建设的内设机构,同时也是进行学术管理和统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探索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调整后的学院则拥有独立的人财物权,全面负责本单位党务及学生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这样改革,既使得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办学积极性和动力得到充分激发,也可以使学部在学术资源和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得以切实发挥,使学部、学院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相得益彰。
  关于学部机构调整。方案稿提出,设立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广告与经管学部五个学部,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由理工学部更名,人文社科学部由文法学部更名,广告与经管学部由经管学部更名。更名后的学部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更加契合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关于各学部所属单位组成。方案稿提出,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全部学院按照学科归属和承担教学任务进入相应学部,其中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进入艺术学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进入人文社科学部,广告学院进入广告与经管学部,实现了学部对学院的全覆盖,有利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发挥学科建设合力。着眼于新的发展要求,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一些学院进行了更名,如电视学院更名为“视听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理学院更名为“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更名为“人
文学院”等。此外,为整合资源,优化职能,撤并了一些教学科研单位,如原理工学部实验教学中心、原经管学部商学院等。
  通过此次深化学部制改革,我们期望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改革,使党组织建设下沉到基层党支部,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使党务管理和党建工作更加扎实。
  2.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学部在学术资源和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使学校资源特别是“双一流”建设资源实现有效配置,避免了重复建设。
  3.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人才质量、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教学科研有坚实的保障。同时,让师生们有归属感,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4通过改革,实现对学院的重新定位和设置,初步建立起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教学机构的总体战略布局。
  5.通过改革,淡化高校行政级别色彩,试行学院行政领导自主选择是否为处级干部,为高校探索新的干部管理体制提供实践。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深化学部制改革,可以直面真矛盾、解决真问题,真正促进学校学术、党务和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高校治理模式做出新的有益探索。
  第三,关于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各位代表,科研管理问题是我校多年来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前,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科研机构设置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比如:科研管理机构重叠、职能分散;科研机构类别多,整体科研实力不强;科研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科研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匮乏等等。面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述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改革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那么,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我校学科特色为基础,对标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推进组织模式创新,合理布局科研机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科研机构及专职科研人员管理,通过打造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下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