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收获与成长

期次:第486期       查看:122






  编者按:12月6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颁奖暨成果展示大会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圆满结束。该公益实践活动是由我校学生处主办的公益实践类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本次公益实践活动共有24个项目组参与,其中16个组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本期专题,校报邀请到了三个获奖小组:城市一夜项目组(获一等奖),凝脂点漆项目组(获二等奖)以及梨园新说项目组(获三等奖)为我们讲述他们在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感动。
项目1
城市一夜——遇见城市,遇见自己
记者/何茵
6个月,4个城市,12次夜游,每次7到8小时。这是在第九届“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中,一等奖获奖者“城市一夜”项目组提供的数据。其中,来自2015级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与网络视频制作)的杨志远同学在此次活动中荣获“优秀个人”称号,他有很多故事要讲给我们听。
用夜游探寻一个城市
谈及项目主题的选择,杨志远表示,他原本就喜欢“在大晚上溜达玩”,感觉在每一条路上都能遇见不同的东西。尽管申报时不太有把握,他还是打算用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这个项目。
  “城市一夜”项目旨在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夜游行走,寻找属于这个城市的本初,探寻它们在京津冀一体化的状态下的城市面貌。从拉人入伙、策划行程到制作图文推送、制作视频,再到最后的撰写报告、制作摄影集、准备答辩,杨志远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但他并没有流露出疲惫或厌烦,相反,随着项目的进行,他感受到的是内心的触动与成长。
  对于城市的选择,由于项目涉及到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北京和天津是不可回避的两个城市。在河北,他们主要考虑天气、经费与实质内容的因素,选择了保定和唐山。
唐山与保定的夜
唐山给杨志远的感觉是“一些很努力的人在很认真地过着生活”。那天他们一行人刚走到唐山的规划展览馆时,突然下起了雨。杨志远原本以为唐山是一个没有水的内陆城市,到了唐山以后才发现,唐山有很多的河湖。与经济相关联,唐山的车辆非常多,小巷子非常多,路边还有很多标语,写着“创建文明唐山”等等,人均GDP高,物价却不高。
  杨志远把保定定义为“没有夜生活的城市”。他们住在保定的市中心,旁边就是万达广场——朋友口中“保定唯一值得去的地方”。晚上将近10点时,他们走出宾馆刚开始夜游,表针指向10点整的那一刻,“唰”的一下,所有的楼全部暗了下来。他们走了一圈,发现只有一个夜总会和宾馆对面的医院亮着灯。
  有趣的是,虽然保定的夜晚没有北京的夜生活那样丰富,但他们却在商场外面的广场上有了新收获——滑轮滑的,玩滑板的,旁边还有人在跳街舞,此外,还有一群聋哑人在使用手语交流。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又惊喜,又意外。
  在保定,他看到了一个令他十分赞赏的交通设施——路障。保定的很多十字路口的4个拐角处都有环形的路障,保证发生意外的车辆不会在拐弯时突然冲上人行道,对行人起到了保护作用。保定是他唯一见到有这种路障的城市。
的猫成了巷子的主角。与北京不一样,夜晚,天津的楼是漆黑的,路灯却是亮的。炎热的夏天的夜晚,山风和湿漉漉的水汽混合着夏天的一些躁动,让人想到浪漫、诗意与享受。在北京上学,习惯了忙碌,来到天津,他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
  从天津回来以后,由于身体原因,整个暑假他一直在家中静养,这时他就会不断地想起天津。他在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更诗意、更惬意一点。
北京城与人
说起北京,杨志远说,北京晚上的人“太多了”。在北京9剧院旁边的一家麦当劳里,凌晨2-3点的时候睡满了人,里面住的都是流浪者、上访者和没有钱住店的旅人。
  当时,杨志远一行拿着相机,只想进去吃一个甜筒,一进去,里面的人一个拍醒一个,所有的人都起身出去了,在门外等候他们离开。出门时,杨志远听到了他们当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拿着相机,可能是记者。”这句话对他的冲击非常大,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些人会这么怕记者。
  深夜里,在金台路到中央电视台之间的一个路段上,一个施工队在修路。他在北京一共见过了50多个深夜里的施工队,那天却是他第一次在施工队中见到一个女人。这位阿姨拿着工具,离其他人有一定距离,自己一个人在边上铲路。经历过了在麦当劳遇到的事情,这次他们格外小心,只远远地拍了这位阿姨的背影,尽可能地不打扰到对方。
  在大望路到建国门中间的地下通道,几乎每个通道里,他都见到了裹着军大衣睡在里面的流浪汉。
  在北京的夜游中,杨志远总是会想到人,想到弱势群体,也总能感受到一种有别于同情和怜悯的共情。在北京夜游时,他看到一个人的一张脸,就觉得能感受到他的岁月和沧桑,看到他们,就意识到了,生活应该要多去珍惜。
审视自己
答辩的时候,杨志远对老师说,在“实践·成长·收获”活动中,第一年他做的是胡同,第二年他做的是城市和夜晚,这三个词都和人没有关系,但每当他想到要去聊它们的时候,却总会和生活化、人情味联系在一起。“在看到城市、在看到夜晚、在看到胡同的变化的时候,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审视。城市的发展、胡同的变化,说白了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变化。里面聊的都是我们自己,只不过可能这一部分聊的是我,另一部分聊的是你。”
项目2
“凝脂点漆”——让记忆多一点芬芳
记者/李嘉琪
精致的牛皮纸盒内,一件巴掌大小的圆环状物件静静地躺在那里。晶莹剔透、色泽柔润、质感圆滑,散发着和外表同样独特优雅的香气。纸盒外附有一张小巧水纹纸,其上,花瓣点缀,如墨一般的黑色笔画勾勒出两个字的轮廓:芳汀。这可能是你和“芳汀”的初遇。
  “芳汀”是一个品牌,那精致的物件是香薰蜡片,它无声地提醒过路人:“请让记忆多一点芬芳。”
  将这一文艺的物件一手创作出来的,是“凝脂点漆”项目团队,他们携其作品在刚刚结束的“实践·成长·收获”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好评不仅为了其精巧的创意,更为他们对非遗文化投入的情怀。
凝脂点漆与雕漆工艺
《世说新语·容止》有言:“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我们为我们的项目起名‘凝脂点漆’,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古色古香,还特别贴合我们的主题。”“凝脂点漆”项目负责人粘月圆如是介绍。“我们将非遗文化中雕漆手艺浪费的漆渣重新利用,用边角料制造新的产品,出售的收入不仅会返给雕漆老师,还希望能把开发附属产品的手艺教给雕漆老师,实现‘授人以渔’。”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改善雕漆手艺人收入不高的现状,并能推广雕漆文化,帮助实现雕漆文化的传承。
  “其实在申请立项之前,创行社团已经开始关注非遗文化的问题了。”粘月圆表示,“我们知道北京东西老城区有很多手工艺,出去玩的时候和手艺人不经意地交流过,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后期开始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谈及为何独针对雕漆手艺进行研发,粘月圆提到,其实他们对很多手艺都做过调查,包括毛笔、皮影、绢人等,但同为传统手工艺,各类别面临的状况还不尽相同。“比如景泰蓝,已经形成产业化了,琉璃手艺则秉承家族传承的传统,独有雕漆,手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困境,雕漆手艺人迫切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关注。”
雕漆工艺面临困境
“我们的一个同学和雕漆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这门手艺快要死了’。语气特别悲切,包含着对技艺的热爱和对失传的痛心,特别诚挚和感人。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可能我们还不会理解。”
  据他们介绍,北京雕漆是一种特殊的技艺。有别于一般漆器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之后镶上图案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的手法,雕漆以雕刻见长。制作时会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然而由于材料和手法的特殊性,手艺人不仅收入低,还难以找到传承人,使得这项技艺处于销声匿迹的边缘。其中,雕漆所用的漆是漆树产生的特有的漆,成本高昂不说,剔掉的大量漆渣还难以重熔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和经济浪费。“凝脂点漆”项目团队正是从漆渣找到切入口,希望帮助雕漆手艺人解决困境。
漆带有很好闻的天然味道,我们就想到可不可以利用它的气味,于是想到香包和香薰。又担心气味本身不够,所以考虑加入精油。漆渣更多是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和蜡片本身装饰性元素。”在头脑风暴下,团队终于在设计上达成一致,即将漆渣做成香薰蜡片,不仅美观,还可以祛除异味,同时实现漆渣再利用。“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团队出现过不少分歧,”粘月圆回忆道,“好在最后达成了一致。至于蜡片,我们能想到并制作出来还是挺难的。刚开始想到做香薰蜡烛,但考虑到蜡烛需要场合和辅助工具才能使用,点火会造成的不安全和燃烧产生的烟都让我们觉得不满意,因此转而思考制作蜡片的可行性。”
  团队为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积极解决研发过程中碰到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从讨论加原材料的时机,到试图将产品做到没有杂质,每一个过程都经历了多次实验才终于达到满意标准。最终,香薰蜡片制作成型,品牌的包装、lo-go、标语也一一就位。“我们为品牌起名为‘芳汀’,是联想到产品的香味特性和名著《悲惨世界》的同名角色,觉得这个名字蕴含传统文化的芬芳,还能写成英文,便于宣传。”之后,团队为扩大产品影响力,在暑假携其作品参加了“深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杰出公益创业项目奖,为宜信公司提供产品作为伴手礼,还请雕漆老师进校园开展文化讲座。除了参加此类宣传活动,他们还联系微博大V、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宣传,线下则联系经销商帮忙代销,并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微店。粘月圆介绍,他们收到的反馈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评委老师们认同他们的产品和努力,商家和收到伴手礼的顾客和同学也非常喜欢他们的创意,并鼓励他们多设计几种花样出来。手艺人表现出的喜爱更让他们觉得满足:“现在这种东西走下神坛,能通过另一种方式传承,不再是皇家专属,他们觉得挺好的。”
  尽管项目已经结项,他们仍在一步一步将剩下的步骤推进着。“这是一种模式,我们希望把模式搭建起来。想把产品制作步骤教给手艺人和学徒,想和公司谈合作,把销售交给公司,我们把他们对接起来,就可以继续扩大宣传,为雕漆老师提供收入来源,作为资金支持。”下一步,他们计划帮助手艺人与公司形成稳定合作,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使其长久地生产和运营下去。
在实践中成长收获谈及成长与收获,粘月圆感慨:“太多了。”小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设计能力的考验,大到专业知识的补充、逻辑思维的完善和团队的讨论与磨合,她觉得都是收获。项目历时一个学期,每周都会有会议讨论和两到三个小时的执行时间,五个人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现在已经在为定价问题开展调研了。“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在全部结束后回头看看,每个人真得做了挺多的。”说起这句话时,她的语气充满成就感。她的记忆,也如“芳汀”一般,充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