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广院 花开月正圆

——记我校2017年校友返校日 记者/陈艺娴 高宁 张若凡 周怡然

期次:第481期       查看:96




谢继昌老师(2017年也是录音艺术学院成立20周年)












  2017年9月23日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友返校日,众多毕业的师哥师姐回校探望。当天上午历届校友们在南门广场、孔子广场、大阅城门口广场的签到台处进行签到,同时领取餐券,校友凭餐券自由前往北苑餐厅用餐。校友签到后自由参观游览校园:钢琴湖、南操场、小西门、孔子广场、梧桐书屋等。校友们可以体验学校成果展,参观开放图书馆、传媒博物馆、口述历史博物馆、广告博物馆
及部分参与性、感受性较强的实验室,并配有讲解服务。本次校友返校日的活动还有“直播校园”——校友可以在映客平台上看到返校日多个活动的直播实况;校友“RUNFORCUC”捐步活动,所有校友返校日当天完成的行走步数,均可捐赠给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本届校友返校日中,上午9:00-11:30在综合实验楼400人报告厅举办了首届“长江韬奋奖”获奖校友论坛。
重走校园路重温大学情
1939年出生,来自1956级录音艺术学院的校友谢继昌老师毕业后就留校任教,1999年底退休。在校任职期间除了传授专业课,还当过班主任,总支书记,做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退休之后的谢老师还和几位其他的校友老师给电视台工作人员办一些不定期的短期在职培训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再次回到曾经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校园,他开心地感慨道:“回校的感觉太好了,校园也变大了,校址也有搬迁和变化。”
  06级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的孔师姐与06级电子音乐制作方向的孙师哥及08级电子音乐制作方向的艾师姐一行三人返校。接受采访时,他们正凭餐券来到北苑餐厅一楼指定窗口打饭就餐。广院肉饼,无疑是每个人餐盘中的重点。一块块长条形的卷着猪肉与葱花的饼,承载着太多代人的校园记忆。孔师姐还亲切地与记者分享了上学时发现的“肉饼秘籍”:肉饼放凉了以后比热的时候好吃。而艾师姐对肉饼的评价则言简意赅:一口不够,还想再吃。
  对于孙、艾二人来说,除了肉饼,更珍贵的、更难忘的广院记忆应是白杨下的美好爱情。于校园相识,由“师哥师妹”发展为情侣,毕业后,二人的爱情从白杨树下、钢琴湖畔走入了婚礼殿堂。如今已为人父母的他们,被同学好友们称为音乐学的一对“伉俪”。“防火防盗防师哥,这就是没防住的结果。”孔师姐笑言道。
  记者遇到一位03级新闻学专业的师姐,她如今正在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当谈及大学教育带来的收获时,师姐表示:“在大学上课的时候很多理论似懂非懂,但近年来在工作岗位上慢慢明白了那些理论知识的深层内涵。”“再回到学校,有一种‘不忘初心’的感觉,使我坚定了自己从事这份行业的信念”,师姐如是说道。此外,她还送上了一位毕业学子对母校的美好祝愿:希望母校青春永驻,永远保持开放的精神。
  1992级电磁波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张师姐、刘师姐和赵师姐三位师姐在大学期间就是室友兼好闺蜜,毕业多年后带着自己的孩子重返母校,看到昔日好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优秀新闻人精神代代传
2017年9月23日上午9:00-11:30,中国传媒大学于综合实验楼400人报告厅成功举办了首届“长江韬奋奖”获奖校友论坛,论坛邀请了数位历年来获得“长江韬奋奖”的中传校友,出席的列位校友结合母校记忆,整合并预测了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新闻人及传统媒体发展和走向,校友们还就母校新闻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话题与在座的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和互动。胡正荣校长等校领导同时出席了此次论坛。
论坛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由方毅华教授主持,田宝贵校友(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委员、副总台长,2009年获得长江系列长江韬奋奖)和李占鳌校友(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主任记者,2008年获得长江系列长江韬奋奖)作为嘉宾和大家交流。
  李占鳌校友表示,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从业者应该避免将新媒体作为洪水猛兽的误区。新媒体代表了一种新技术,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作为传媒业最专业的从业者,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利用新媒体来创造新的辉煌。他表示,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恐慌点在于核心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冲击,资源垄断所带来的黄金时期的逝去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大前提下,传统媒体需要做到的是资源的兼并和重组,使全国的媒体机构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媒航母”。此外,传统媒体应当和新媒体联合起来,推动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去除行政化,借鉴企业化的成本核算。
  针对方毅华教授的问题:“现在在互联网形势下,对我们新的一代,有一些什么希望、要求?”田宝贵校友表示:“我工作这么多年,有一个体会就是,大学的四年非常关键。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个人的基本功要非常的扎实。还要一个要求就是身体一定要健康,无论是你未来工作,还是进入社会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一个好身体。体力不行,工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练好基本功,练好身体。”他寄语在座的17级新生:作为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人,要牢记传媒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风,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要创造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大众的需求。话题的第二大板块由郎劲松教授主持,田宝贵校友,李占鳌校友继续作为嘉宾和大家交流,我校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教授也参与了交流。
  曹三省教授认为,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行业无疑是一种冲击,作为在校老师,当务之急是给学生们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媒体行业。他认为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新的思维体系。田宝贵校友表示,传统媒体只要在技术,渠道,用户等方面好好把关,做到内容为王,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话题的第三大板块由凌昊莹老师主持,王水明(浙江卫视主任记者,2009年获得长江系列长江韬奋奖),徐滔(北京电视台记者,2002年获得长江系列长江韬奋奖),曾佳(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2016年获得长江系列长江韬奋奖)校友作为嘉宾参与讨论。
  王水明校友和大家分享了在浙江贫困县的采访经历(《富饶掩盖下的贫困---浙江贫困现状纪实》),他鼓励同学们将新闻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教导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乐于吃苦,不要沉迷于功名,因为只要将成绩做出来,荣誉自然会找上来。他问了在座的同学一个问题:“当你们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你是把新闻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来追求还是毕生追求的事业?”并引用范长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表示只有对新闻事业有热爱,才能把它做的更好。
  徐滔校友和大家分享了三条人生感悟:第一,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将他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要当成精神的挑战。第二,不经过风雨,任何船帆都只是一块布。第三,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有理想的人,缺的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人。最想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学校期间的时候多学习,少搞对象。”除此之外,徐滔还格外强调“内容为王”和“工匠精神”,鼓励大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在寂寞中长跑,就一定能到达你最想到达的彼岸。”
  曾佳校友认为,和新闻机器人不同,人类记者写出的是有味道的新闻,因此记者的职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她还表示,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一颗有创造力的螺丝钉。具体说来,第一,做新闻人要有“速度和激情”;第二,要有传递正能量的职业坚守;第三,要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自己新闻人的职业信仰坚持到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