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科 教 学 特 色 项 目

期次:第480期       查看:131




▲我校奥运摄影班师生在伦敦奥运会、 里约奥运会






▲2016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启动仪式 ▲第18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准确定位发展目标;适应特色鲜明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
  学校坚持“一心求质量,一致谋发展,一切为学生”的办学理念,植根传媒、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努力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发展之路。
  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办学定位为:
  办学类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精英人才。
  学科结构: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培养层次:突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植根传媒、服务社会、面向世界。
  2007年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明确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传媒大学。2015年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这一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力争五年后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增强,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主要办学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在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章程》中都一以贯之地明确表述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这一总体发展目标。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传媒人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精英人才。
  “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精英人才”,并且进一步强调,要“以培养传媒界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主体,以面向传媒业的高新技术研发、理论应用研究、决策咨询服务、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科研重点,成为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随后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表述,并于2015年把“培养传媒领域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写入《中国传媒大学章程》。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切实贯彻“四个坚持”,即“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的永恒主题”,形成了“观念引领教学、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以奥运转播为契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逐渐形成并发展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期间,技术、经济等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秉持“根植行业特色、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在继承中坚守特色,在创新中发展特色,在“强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依托国家重大文化与传媒工程,服务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学校探索了“以奥运会等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实践平台,以国家主流媒体为合作对象,面向传媒业界,以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特征是:培养目标上,以实践创新型的高端传媒人才为旨向;核心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教学模式以项目制研究性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五结合”(即结合设备讲系统、结合系统讲操作、结合操作讲作品、结合作品讲实践、结合实践讲理念)。
依托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传播模式”
依托北京奥运会这一高端赛事,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奥运摄影班”、“奥运动画创作坊”以及“赛事实习生”(奥运体育展示实习生)三种形式在内的“奥运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奥运摄影班”
  2005年4月,我校与央视达成战略性合作协议,与央视体育频道联合培养参加北京奥运会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摄像师团队、体育赛事报道的ENG团队,以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传播理论的总结、课题研究等项目。学校组织了2004级电视摄影专业和影视艺术摄影专业两个建制班的67名学生(即“奥运摄影班”)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培养,期间参加央视体育频道赛事信号制作项目。从2005到2008年,“奥运摄影班”67名学生参加央视各项大型赛事转播,最终有52名同学进入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BOB报道团队,参加了奥运会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表演等六大赛事(总计738小时赛事转播),及残奥会田径、游泳、轮椅篮球、柔道、坐式排球、自行车、轮椅橄榄球、轮椅乒乓球等10个项目的全部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任务;12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奥运期间的演播室直播报道工作。“奥运动画创作坊”
  以动画学院路盛章教授领衔的“路盛章工作室”为载体,聚合了业界知名专家,以动画学院本科生为主体力量,围绕北京奥运会进行动画片的创意和制作。在三年时间里制作了三部极具影响力的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福牛乐乐》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形象广告片)。“奥运动画创作坊”的突出特点在于极强的创造力。“奥运赛事实习生”(奥运体育展示实习生)2007年5月,北京奥组委面向中国传媒大学等5所专业资质较高的院校,选拔“奥运赛事实习生”。在最后参与的七百多名实习生中,有四百多名来自中我校英语、法语、电编、动画、录音、照明等专业。他们接受奥组委的统一培训,在系列赛事中经过实战检验,最终成为奥组委赛事实习生,与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业人员、外籍专家及技术人员一起,以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参与北京奥运会工作。
  “奥运传播模式”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有差异,但基本运行方式具有共通性,即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项目载体,聚合成团队进行教学、实践、创作。“奥运摄影班”的学生来自摄影专业,“奥运动画创作坊”的学生来自动画专业,“奥运赛事实习生”则吸收了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三种形式使得“奥运传播模式”实现了从点到面的拓展。
“奥运传播模式”的发展与效果
依托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传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有27人留在央视工作并成为国际体育电视信号制作骨干。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探索“服务国家战略,依托国家重大体育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实践。
  2012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批“奥运摄影班”19名师生作为国际奥委会正式雇员,参与体操、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转播。
  2016年里约奥运会,第三批“奥运摄影班”师生作为国际奥委会正式雇员,参与体操和羽毛球项目国际公用信号制作。
  2012年-2014年期间,我校作为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合作院校,为中国网球公开赛输送体育展示岗位的志愿者。来自播音、录音、导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在导演、视频导播、音响师、中英文播报、信息发布制作等岗位上承担大量工作,不仅学以致用,也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依托国家重大新闻活动与媒体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以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为依托,到服务国家重大新闻活动与媒体融合,是我校在以奥运传播为起点探索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中的一次重要拓展,不仅是平台的拓展,更是视野和思想深度的拓展。
深度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开创数据新闻创新报道形式
2008年起,我校新闻学院先后在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人民政协网、中国新闻网、法制网、中国教育报新媒体中心等国家级权威新闻网站建立实习基地,在全国“两会”期间学生以实习的方式参与各大媒体的“两会”新闻报道。
  2013年“两会”期间,2010级传播学专业34名同学首次“整班建制”赴人民网全程参与全国“两会”报道。2014及2015年“两会”期间,新闻专业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参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在人民网开创了数据新闻创新报道形式。
深度参与报道国家重大宣传战略和主题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传媒精英人才
2010年起国务院新闻办开始主办“我眼中的西藏”全国影像大赛,新闻传播学部的师生从第一届起就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并直接承办了2013年的第二届,《画僧》等作品更是获一等奖。2012年,新闻传播学部师生受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委托,摄制完成首部全景式反映新疆和田的纪录片《走进和田》,作为文化援疆项目。纪录片获2014年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9年建国60周年广场阅兵以及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广场阅兵转播中,我校三十多名学生组成团队,承担音响保障工作。学生在业内专家的带领下,实践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国家情怀。
在新媒体领域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和主题宣传
2014年,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宣传,电视学院师生组建的创作团队承担了南阳市委宣传部委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推广”项目,完成了以南水北调为主题的一部水源地形象宣传片、两部专题片、四部微电影和一个数字影像博物馆。8部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密集的组合传播,在人民网、CNTV等十余个网站上线,取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2016年,新闻传播学部学生主创团队设计了微信表情包《长征路上小红军》,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方式来弘扬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围绕国家文化艺术发展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六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持“根植行业特色、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在继承中坚守特色,在创新中发展特色,在“强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依托国家重大文化与传媒工程,服务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探索动漫高端人才培养新途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以及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共同组建跨校联合体,实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
  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和参与影视制作,以及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立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等多种形式,推动动漫类专业教学改革,共同探索动漫高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届共42人毕业。
主办各类国家级大学生艺术节,成为国内外高校学生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的舞台
主办历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经国务院和中宣部批准,我校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创办,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是近年来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唯一“国”字头电视节。通过“作品竞赛”“节目评选”“高峰论坛”“系列讲座”等活动,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搭建学界业界互动平台,引领当代中国优秀青年文化,为中国影视文化注入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自2010年创办至今,电视节在全国设立十余个分会场,累积参赛作品四千余件,覆盖全国绝大多数“985”和“211”高校,辐射近1.5亿大学生,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风向标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创办亚洲大学生电影展。该影展2011年由我校创办,聚焦亚洲,放眼全球发掘电影新人,促成亚洲大学生创作和影视业界合作项目孵化。2013年开始,参与成员扩充到中、韩、日、越、蒙、泰、印等国的四十多所高校,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亚洲地区电影文化盛典。
  主办历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该动画节是我校2006年发起创办的国际性动画交流活动与专业奖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动画节,也是目前国内仅有两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举办的动漫国际活动之一。我校联合国内外动画艺术院校、动画研究和制作机构,依托广电传媒新生力量,以“权威性、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宗旨,打造世界一流的动画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论坛和大师课程、影片展映、“白杨奖”创作大赛等学术活动,我们邀请来自迪斯尼、梦工厂、法国风影动画等机构的国际动画艺术家与国内院校师生深度交流,为国内外一流动画艺术院校的学者及艺术家探讨创作与学术问题搭建平台。
  主办历届“齐越朗诵节”,品读书香,传诵经典。我校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扎实推动经典诵读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着力打造经典诵读特色实践教学活动,以“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为推手,培养诵读人才,提升诵读艺术修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开展“诵读艺术进基层系列活动”“首都图书馆诵读活动”“高雅艺术西部行”“内地大学生诵读作品港澳展演”等活动,展示有声语言独特魅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