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走近延宕的王子

涵芬读书会荐书之二:

期次:第477期       查看:942

  领读:毛翎(文法学部2015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学生)讨论:耿波(中文系教师)同学们图书版本:《莎士比亚全集》译者:朱生豪人民文学出版社
毛翎:“《哈姆雷特》是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复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来走近这位充满冲突的王子,感受作品的魅力。”
  毛翎:“哈姆雷特是不同于我们对英雄的刻板印象的,他犹犹豫豫,畏葸不前。有人说他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文学史上称他为“延宕的王子”,哈姆雷特再三放弃杀死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克劳狄斯一定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吗?回到故事的起点。大部分读者自鬼魂与哈姆雷特的谈话处就断定老国王是克劳狄斯杀死的,因为我们认为叙说真相的鬼魂就是老国王,而鬼魂口中杀死老国王的人就是克劳狄斯,但事实如此吗?”
  毛翎:“这需要我们从文本中找寻答案。”
  老师:“文本中鬼魂从未正面表述过自己正是老国王,而是反复强调“我就是你父亲的鬼魂”。正是这“虚无”的鬼魂幻象和“暧昧”的表述,他无法确认克劳狄斯是杀父仇人,因此费尽心思通过“戏中戏”和装疯去证实。克劳狄斯罪行的真正确定是在文末由雷欧提斯揭穿的。”
  毛翎:“除了哈姆雷特对于杀父凶手的不确定,他的犹豫一定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韩冬阳:“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无法确定复仇对象、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心理,而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老师:“曾经的哈姆雷特乐观阳光,怀抱理想,父亲是受人爱戴的英明君主,母亲是像圣母一样纯洁的化身,他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但所有的一切随着父死母嫁,王位被夺而改变,他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生活,对善恶、生死的看法产生了根本改变。
  黄维攀:“这就有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段著名的独白。”
  老师:“一个美丽高贵、道德高尚的人,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每一个责任都是神圣的,但却太沉重了。他辗转反侧并折磨自己,他进退踯躅着;总是触景生情,回忆过去;最后做了一切,但在思想中失去了目标,内心仍旧不能恢复平静。当真善美的信念破灭,活着本身变成了一种折磨,但自己身上又肩负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复仇大愿,哈姆雷特变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毛翎:“按照老师的说法,哈姆雷特的复仇最终是被自己的思想重担拖延甚至是摧毁了。那老师如何评价哈姆雷特的复仇呢?”
  老师:“当哈姆雷特秉承着“复仇的正义”时,正义的欲望给他周围的人带来杀身之祸:他罔顾奥菲利亚的感受,直接导致了奥菲利亚的一系列悲剧;他也曾怒骂母亲乔特鲁德,称其是“淫邪污秽的母猪”。让我来问你们几个问题:难道乔特鲁德乱伦嫁给了叔父,就应该遭受儿子的谩骂吗?一个人的软弱能够成为她的罪吗?他去英国的途中设计逃脱,害死送信的同学。这样的复仇即使打着“正义”的旗号,还能“无罪”赦免吗?”
  邵佳玉:“老师这样一说,让我想到了《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调查老国王死因却发现凶手正是自己。哈姆雷特寻着鬼魂口中‘虚无的真相’,却发现自己内心滋蔓的欲望以及因欲望而犯下的罪。”
  老师:“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自杀的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死后会得到安宁,但实际上没人能够知晓死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真的能够消除欲望。活着要遭受欲望的困扰,死了又不一定能彻底消除欲望,那么结果就是只能在犹豫延宕之中受折磨。这种延宕,反映的就是人生的冲突,无尽的悲剧,由此也反映出人的渺小和卑微。”
  毛翎:“《哈姆雷特》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今天我们走进了哈姆雷特复仇的冲突内心,也希望大家对其他三大悲剧进行阅读,下一期涵芬读书会我们继续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