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摔跤吧! 爸爸》 的热映看印度电影

期次:第477期    作者:文/张文娟   查看:316




口碑票房双高:《摔跤吧!爸爸》
印度的“年度神片”《摔跤吧!爸爸》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国内院线,并随之掀起了一阵观影狂潮。该片印度国内票房39亿卢比,成为宝莱坞影史票房第一,而它的海外票房也飙升到了历史第二。《纽约时报》评论该片为“鼓舞人心的电影,喜剧效果佳,励志且感人”。在中国上映时,影院评分9.8,豆瓣评分9.2,几乎零差评。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一部中小成本的印度电影,接连力挫好几部好莱坞大系列电影,正式与中国优秀电影并驾楔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非好莱坞10亿票房引进片。《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商业电影,但它有着绝对正面的普适性主题和价值观。能把主流价值观电影拍得热血而动人,能够以电影的形式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观众,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摔跤吧!爸爸》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
  《摔跤吧!爸爸》根据印度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真实故事改编,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为生活所迫,放弃了为国争光的梦想,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家人和社会反对,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高强度训练,最终培养出了能在国际竞赛上为印度取得荣誉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无论是父亲这个“魔鬼教练”始终不放弃的精神,还是女儿们从逃避训练到一路成长为冠军的艰辛历程,都让全片笼罩在热血励志的氛围之中。
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
印度电影的民族性特色非常显著,主要针对本土观众,但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评论称“《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引人深思”,如果对印度电影有所了解,对阿米尔·汗有所了解,你就不会感觉意外了。时代杂志将阿米尔·汗评选为2013年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称之为“印度的良心”,并且认为他是一个能够改变国家的演员。
  作为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励志经历、优秀的演技,能够引发中国观众强烈共鸣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他曾表述他的梦想“用电影里的故事去影响社会以及人生”,他的电影始终致力于反应印度的社会问题,也都在改变这个国家。比如2007年和2009年的两部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抨击填鸭式的教育,调侃印度僵硬刻板的教育体系;2010年《芭萨提的颜色》(又名《青春无敌》)揭露印度的政治腐败、唤醒年轻人的爱国热情;2014年的《PK》(《我的个神啊》)揭露印度的各类伪善和欺骗的宗教机构,犀利讽刺了印度的宗教愚昧;这次的《摔跤吧!爸爸》更是将矛头对准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问题。此外,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他还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真理访谈》,内容涉及儿童性
骚扰、种姓制度、家庭暴力、非法堕胎等尖锐问题。
“歌舞剧”不再是印度电影的标志印度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欧美电影那么深厚,甚至比不上日韩电影,宝莱坞的名号带给一部分人的还是像“山寨货”一样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即使是阿米尔·汗一次次刷新国人对于印度电影的感受,让很多人开始有“印度电影秒杀中国电影”的危机意识,但其实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
  1960-1970年代印度电影来到中国,《流浪者》、《大篷车》伴随着中印友谊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对印度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歌舞剧”的层面上。但这种情况早已改变。“仅仅只有歌舞片”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大约30%的电影已经没有了歌舞段落。而剩下的电影中,歌舞篇幅也大大减少,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印度电影正经历着最好的年代。
  最关键的是,印度电影在国际上是有影响力的。丰富的神话历史影响,年产量第一的海量实践,使得印度电影成为影响力最强的亚洲电影,不管是脑洞之最、题材尺度、各种看似不符逻辑、突破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剧情设置、还是票房实力上。印度电影对题材的大胆突破,尤其对争议性题材的突破,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政局,已经从“不碰”发展到“必碰”,这已经成了印度电影的一个标志。
广受欢迎的《印度影视文化》课程
关于电影方面的课程,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很多,但是关于印度电影方面的课程,长期以来仍是空白。本人201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期间,发现除了好莱坞之外,宝莱坞电影非常受到师生们青睐,而中国电影却应者寥寥。南加州大学有宝莱坞电影专题研究课程,受此启发,2014年秋,我开始尝试着在中传开设《印度影视文化》课程,累计开课四轮,选课人数达到400人,选课学生来自以艺术学部为主体的全校各专业,课程受到了选课同学的热烈欢迎。
  “这门课完全改变了我对印度电影、甚至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从只存在于网络上的搞笑开挂民族视频和零零碎碎的歌舞电影,到有着自己哀伤、有着自己欢笑的文明古国”;“虽然这是一门限选课,但我觉得这是我到大学一年半后,课上课下感觉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门课”;“让我深感幸福与幸运的是老师带给我们的,真的是超出这堂课名字本身很多很多的东西,而这所谓的‘超出’或许正是现在国内大学教育所缺失的一块,这种超出对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是基本而诚恳的。”我知道,这样的盛赞不是给予我个人,而是给予当代一群有良心的印度电影人,是他们对于印度文化、历史、宗教、政治、教育、个人信仰、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反思,给我们呈现了视觉和思想的盛宴。
  在以往课程中,尤其引起激烈反响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完《三傻》我流泪了,我终于找到了我喜爱的另一种类型的电影,从那一天我就再也提不起兴趣,去看那些只知道卖脸、卖肉、卖高投资的电影。”今年的课程中,《摔跤吧!爸爸》让无数同学泪崩,“真实,是我觉得印度电影相比其他国家电影最珍贵的品质,《摔跤吧!爸爸》最打动人的就是它的真实性!”“《摔跤吧!爸爸》最打动我的是影片包含的爱国情怀!”
  引进片票房火热,国产片集体哑火,中国电影一直在困境中挣扎。这次的《摔跤吧!爸爸》低开高走持续发酵,并不是一次意外。我们必须承认与印度电影相比,从代表作、国际声誉、输出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中国电影还是后进生。当我们开始撇开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精神,愿意睁开眼睛真实地去看、真诚地交流、深刻地反思时,我们的进步空间就出来了。从传媒学子的点滴思考中,从他们一颗颗敞开热切求索真理的火热的心中,我看到了中国影视的希望。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