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中传

期次:第477期    作者:记者/李嘉琪 段柳依 彭玉菲 刘文静 李水秀   查看:132


白杨音乐节活动现场






  编者按:四、五月的校园属于音乐,从四月初开始的广院之春到五月中结束的合唱比赛,音乐不停,歌声不断,每一个音符都撩人心弦。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徜徉春风沉醉的夜晚。
已过而立,仍处锦时
——第33届广院之春圆满落幕
春天将逝,广院热闹更甚。一年一度的广院之春已然走过初赛复赛决赛,随春日一同翻页。广院之春是我校校园文化的“第一品牌”,一直是全校上下瞩目的焦点。走入而立之年的广春,依然追求着新的理念与创意。第33届广院之春以“年少锦时”为主题,以“青春”为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有大胆的创新。历时两月,终于在5月5日圆满落幕。
主题:青春正当时
“今年决赛的时间是5月5日,在五四青年节的后一天,所以我们今年从摆台宣传到初复赛一直到决赛,包括所有的小片设计、宣传品设计、推送的设计都是围绕青春来的,主题也定为‘年少锦时’,就是想展现一个大学生从回忆年幼的时光,到青年的时光,再到在青春时期对未来十年的构想。”总导演谢斯予这样解释构思。
  今年的广春线上线下“配合默契”,与主题良好呼应。线上采用互动性更强的故事征集的方式,每一期推送都出一个关于“年少锦时”的话题,观众的投稿经过编辑后在下一期推送中呈现,并进行投票评选。征集故事话题包括“脸红传过的小纸条”、“第一次登台的紧张无措”、“写给十年后的自己”等。线下则设立了“豆蔻”、“束冠”、“而立”三个主题分别对应初赛、复赛与决赛。决赛的赛制与主题也有结合,采用了出题演唱的形式,第一轮唱给十年前的自己,第二轮唱给现在的自己,第三轮唱给十年后的自己,选歌和每一轮的主题相关。这种创意使得本届广春从开幕到落幕浑然一体,不论选手还是观众,在广春舞台上都经历一波青春的轮回,体味青春正好、年少锦时的酣畅淋漓。
创意:无处不在
借着“青春”话题,广春也“热血”了一把。许多大胆的创新将广春的舞台装点得更动人心弦,给选手更多大放异彩的空间。
  本届广春的创新还体现在赛制方面。今年的初复赛引入了学部学院直推选手的赛制,由学部院推选歌唱能力优秀的学生,经主办方审核后,作为踢馆选手直接晋级复赛;复赛第二轮也在往年切歌基础上首次加入了清唱pk;决赛第二轮采用“好友帮帮唱”的形式,既可邀请以往广春风采的十强选手,也可邀请自己的好友朋友一同参与比赛。虽然在找“帮手”的过程中,选手与帮唱者之间如何磨合对选手与主办方而言是一大挑战,但这个形式充满着新鲜感。十强选手涂陈昊很喜欢这种创新,他认为“老带新”的模式“能让新选手少走弯路,而且老选手有许多音乐资源可以加以用之,让整台晚会更有看点”。另一位十强选手宋舒蕾则表示帮唱环节找同伴虽然麻烦,但两个人一起唱能减轻负担。以上尝试为本届广春增加不少看点,也为未来的活动策划提供了经验。
感悟:因为热爱,不虚此行
作为广院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类活动,不管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对于个人而言都是难忘的回忆。
  “其实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点。可能以后对整个过程都印象深刻吧。”作为导演,谢斯予在整个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收获。她总结,做导演的经历锻炼了很多方面,尤其使得她的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假如明年仍做导演,她依然希望能带领广春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每年都做三轮,或许可以只做两轮?或许赛制可以是车轮战?还有可能想在场地上和舞美上做创新,比如可以在南操或者室外的很大的空地来办,就像演唱会一样。”
  而对于选手来说,广春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其实到了最后阶段,参与者大都不追求结果,只为圆梦歌唱舞台。进入十强的选手大都在校外接受过声乐指导,但除去较高的歌唱水平,风格上的创新或是个人特色也都是重要因素。冠军“小白杨”得主张沁园这样评价自己:“我一直觉得唱歌是分三个阶段的,技巧、信息传递和风格。我虽然第一个技巧掌握的不如其他选手好,但是我要表达的一些情绪有时候会比较有效的传达给听众。而且我个人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嗓音也比较有特点。”
  今年第一次参加广春的涂陈昊则坦言,广春比想象中的累,“比学习都累”。但是广春给人感觉规模大、气场大,而且准备很周全,而且在过程中能结交到一群“热爱音乐的同行之人”。
  从第一届舞美草率硬件简陋的“吉他大赛”,到改名“广院之春”的歌唱比赛,再到走过而立之年,广春已然成为一个带着广院文化特质的平台,它的生命在传承中延续,内涵在创新中提升。与广春相遇是一种美丽,在清新的春天里带来轻快的旋律,在日常忙碌中加点音乐做调剂,在台前幕后一次次突破自己。“广院之春”列车已到达“年少锦时”站,静候下一班。
白杨音乐节:在试错中砥砺前行
四月末,聚集了首都各大高校多支乐队的白杨音乐节冲破各种“阻力”,最终在杂糅着期盼、好奇与质疑的目光中举办。作为一个首创性活动,白杨音乐节在第一场便能联合北京数十所高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传承办艺术类活动的号召力与口碑。
  这场活动由我校吉他社独自组织承办,虽然到场乐队的水准有目共睹,但白杨音乐节从前期准备到活动当天的各种环节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忽视。活动举办前,校社团联合会认为吉他社在组织白杨音乐节活动的审批过程中关于门票与赞助商的部分存在瞒报违规行为,并于公众号发布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类议论开始不绝于耳。但顶着诸多压力,吉他社依然坚持在四月末举办了这场活动。活动结束后,校团委发文认定吉他社存在以上违规行为,并作出了通报批评和勒令整改的处分决定。
  不仅如此,白杨音乐节的现场观众中也诸多抱怨。部分观众对主办方的活动组织、现场把控能力及门票和赞助资金去向问题提出质疑——“现场秩序混乱”、“舞台上架设备的时间可能比表演时间还长”、“门票不只针对内场,外场也有收取”,类似质问不绝于耳。
  对于种种状况与质疑,活动负责人、吉他社前任社长王偲做出了回应。
  记者:“我们都知道白杨音乐节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状况,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王偲:“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样大型的活动,必然会有支持和反对的不同声音。在我们看来,学校方面首先是支持的,但他们也是有所顾虑的,因为毕竟用了“白杨”这个称谓,又是首次尝试这样的活动,还要考虑到安保,学校声誉等问题。关于校团委的处分情况我确实不太清楚,但我想澄清一下手续问题是不存在的,我们在三月份就已经被批准了。”
  记者:“在具体组织中还有什么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王偲:“说到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吧,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资金问题,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活动是吉他社独自承办的,所以资金由我们自己承担。而大多数赞助商主要以提供物资为主,如大巴车,水,设备等。”
  记者:“这也是收费的原因吗?是否需要门票收入支撑?”
  王偲:“收费只是室内场地收费,而室外是不收费的。室内收费是由于我们是以公司的名义批下的场地,不完全属于学校的活动,因此需要交场地费,再加上请嘉宾的费用,所以我们采取了室内收费(记者从观众处了解到,收费并不止于室内)。”
  记者:“你认为这次活动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王偲:我认为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了,演出的质量很棒。但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我们内部工作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带来的现场问题,还有事先没有考虑扰民的问题,所以后半场只能转移到室内进行。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最后我希望这个活动能继续延续下去,做大做强,使得我们大学生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节。”
灯光渐暗,活动散场,音乐爱好者的热情与付出值得肯定,他们的坚持也的确“掷地有声”,但这并不能掩盖违规行为存在的客观事实。当音乐情怀具体化地输出为一场现实中的活动,那么组织者所肩负的责任也就更多。
当校园音乐活动相遇实践教学
——对话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赵志安副院长
问:请从您的角度评价一下近期校内举办的“广院之春”和白杨音乐节,这些校内音乐活动体现了音乐教学上的哪些理念并且于实践教学而言有何影响?
  答:“广院之春”是我们广院多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性的、展现我们广院特色的活动。它虽然只是一个竞赛活动,但是在社团活动中特别活跃,在此之中同学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广院之春”把广院更多的专业融在了一起,综合运用了广院的资源,打造了一个好的实习平台让同学们在毕业之前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舞台上,历届也出了很多专业制片人、导演之类的人才。
  白杨音乐节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它集聚了北京高校一些独立乐队、独立音乐的品牌,可以说这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体现了传媒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次活动推荐了很多独立音乐,丰富了同学们大学校园生活;同时在举办过程中需要缜密的组织,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这两个活动都体现了“校园大讲堂,传媒大舞台”的音乐教学理念,对我们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除了这些活动,接下来的一些讲座和其他活动都是非常好的。
  问:这些活动有做的出彩的地方,或许也有不足之处。那么对于让这些音乐活动更好地开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对于“广院之春”和白杨音乐节,学生的能力、艺术水准可以向专业的“高精尖”看齐。尤其可以跟专业的唱片公司、乐队进行协作,或者是在主办中有更好的策划案,寻求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引入校外顶级歌手或演唱者。
  在艺术水准、资金来源、舞台设计等方面,我建议还是往社会资源上集聚更多,尤其是利用好北京的资源平台优势,这一块是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白杨乐节。国内比较大牌的迷笛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的CEO是我们音乐学院的特评教授,这也是
一个很好的专业学习资源。
  问:音乐学院是否对校内的音乐类活动及参与其中的同学有过专业层面上的指导?
  答:这是肯定的。比如说在同学们的创作、制作、编曲、录音、表演包括活动组织策划等环节,都有我们音乐学院部分专业指导老师的参与;我们学院在这些环节中都有相应的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声乐)表演、音乐编辑、音乐传播、音乐录音以及音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设置,这些专业方向之间可以相互支撑。
  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音乐学院在音乐教学中新的研究课题、进展、成果或者正在筹划的活动吗?
  答:音乐学院最近这几年承担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我们做的《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从2014开始报告已经出版了三年,我们也以报告为基础做了三次论坛。报告和论坛在社会上产生的非常强烈的反响。报告发布和产业论坛,每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包括其他各大主流网站都会有报道。我们在做调研报告时,跟政府相关部门、跟行业协会,跟阿里、腾讯、环球、索尼等一线的主流的唱片公司,还有音乐IT公司都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学院也聘请了将近四十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导师作为客座教授,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除了刚才提到的实体唱片出版公司,还有网络音乐公司、演出公司以及在线音乐培训机构等很多都跟我们有交流。
  问:那么,怎样把这些研究成果也运用到学校的这些传统的和新的音乐活动中或实践教学环节中?
  答:校园的原创音乐和音乐活动是这些社会公司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我们也想到将来怎么样打造一个平台把学校的音乐实践教学、音乐活动与社会的资源衔接起来,使教学和人才培育有更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