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再说 “上大学之后就轻松了”

期次:第463期    作者:蒋亦鸿   查看:39

  16年的开学季已然到来,又有几百万高校新生怀着不同的心情,离开备战高考的“苦海”,踏入了一方截然不同的崭新天地。大学和中学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和个人看法的差别,不同人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上大学之后就轻松了”,很多中学老师常这样激励高三学生,但笔者以为,这样的说法未免失之偏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式及所学内容大相径庭,对于两者的难度不能轻易下定论,盲目轻视大学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或是因循守旧地“啃老本”更是行不通的。正确认识大学的知识体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及生活习惯,应该成为新生们踏入大学的第一堂课。
  时下,国内高校一二年级学生不及格率较高已成普遍现象,即便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不乏因挂科而被迫中止学业的学生,比如前几年因沉迷网游、荒废学业而被北大劝退的“牛人”刘淼,其经历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刘淼经过几年复读,又凭借自己的实力重新考上了清华大学,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少之又少,更多学生在上大学后往往会不自觉地放松要求、降低目标,和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究其缘由,除了各地生源质量有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跟上课业进度外,国内高校宽松的管理制度也是一大原因。
  中国的教育体制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的选拔方式。诚然,这样的气氛可以给自律的学生们“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形宽实严”的用意,一些不太自觉的学生很可能因此坦然享受,不思进取,最终“死于安乐”。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在南科大开学典礼上提到:“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毕业,上课能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以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后,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这正是我国教育的真实现状,义务教育十二年的学习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以致学生甚至部分家长、老师都无可避免地产生短视,将“高考”作为学习生涯的最终目的,而大学“自治”的管理方式又与高中落差极大,难免会让学生们产生诸如“大学就是用来享受的”、“六十分万岁”这样的错觉。
  但事实却全然不是这样的,不少学生表示上大学以后,自己除了学习,还要学着安排衣食起居,努力筹划团学活动,一点不比高中轻松。另外,大学的学习自主性、专业性更强,知识层次也更为深入,还与日后的职业规划挂钩,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大学阶段的诸多选择,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百般磨炼,也都容易让人心生疲惫。因此,有人把“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句话列入“父母的十大谎言”之中,获得了大批网友的点赞。
  在笔者看来,师长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孩子,不管他们是因为对大学了解不够,还是只是单纯想“画饼充饥”,其出发点还是好的,至少能让学生们在枯燥单一的高三生活中有个盼头,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但师长们可能没有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大学的理解,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而影响其大学生活的整体规划。的确,莘莘学子翘首企盼了12年,终于得以进入大学校园,决心要把过去受的“苦”全补回来,这样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清楚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感叹国内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太轻松了。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任务也一点点加大,大学是最苦的;而中国的有些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四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脑力、体力发展的巅峰时期,学生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光,增强危机意识,为日后职场“厮杀”积蓄力量,切不可因为体制的宽松而消极懈怠,自耽前程。
  朱清时在一次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演讲中表示,哈佛每年有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退学休学,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于严格的淘汰机制;而中国大学“严进宽出”,学生竞争不足、缺乏动力,高等教育模式亟待改革,非常需要在大学生中引进强竞争模式。笔者也认为,国内高校的考核机制或许应该作出一些调整,以一改当代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学生们必须意识到,一切督促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自己对未来是否有着足够明晰的规划和付诸行动的毅力。
  诚然,大学需要自由活动的空间,我们不能把大一、大二、大三一板一眼地读成高四、高五、高六。但大学更需要拼搏,严以律己、悬梁刺股的精神,从不会因为高考的落幕而离开。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层见叠出的海量讯息,学生们更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姿态和心态,开启自己的大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