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部教师: 我的 “读书” 观

期次:第458期    作者:文/李贵森   查看:52

  我所谓的“读书”是专指大学的学习阶段,这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更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与完善阶段。
  其实,进入大学阶段才是人生奋斗追求的开始。在这个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初始阶段,是脱身于参加高考的之后的解放,还是沉醉于进入高等学府的喜悦;是满足于亲朋好友的羡赞,还是酬唱于志得意满的潇洒;是攻心于舒服享乐推杯换盏,还是巧琢于妆美靓丽傲视群艳;是迷失在自我的欣赏玩味中,还是奋起在人生事业的起点上;都为我们的学生时代留足了自我选择的余地。大学的四年,即使是延伸到研究生的三年里,曾近有多少人或明白,或清醒,或困惑,或迷茫,然而不管怎样只要移步走过,重来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就此而言,不管你珍惜这个阶段与否,它给我们留下的痕迹会伴随我们终生。至于能否受益于这个阶段的所作所为,都只在于我们各自把握的结果如何。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及相关课程知识的课程学习;二是各门课程老师布置的书目及相关书籍的阅读;三是专业内容及相关需求的写作。目前我国大学四年学生要完成的课程分布在四年的时间里,加上有些课程的弹性安排,对学生来说是留下了相当的课余时间。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读书、写作安排与掌控能力的重要考验。自觉自愿的能量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读书的计划、选择、安排和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生大学教育阶段的收获。计划的合理与否,选择的恰当与否,安排的周全与否,以及阅读量的多少,知识覆盖面的大小,都与其今后的知识储备与职能发展密不可分。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你曾认真仔细、精心踏实、心无旁骛时读的那些书籍,尤其是伴随着读书过程,提出并思考了某些相关问题的那些书,常常是终身难忘的,甚至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会为我们时刻去除烦恼,增添智慧,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愉悦。大学学习既然是自己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又有大量的时间和条件可以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同学说自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要想大量读书,岂不连大学生活的乐趣都会丧失殆尽;也有的同学说自己已经迷失在了自己的专业里,困惑于该读哪些书和读书的情趣;还有的同学说书海茫茫,人生劳碌,不清楚该如何选择读怎样的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些学生把读书与生活对立起来了。其实,为生活而言,读书是为了获得自己想拥有的知识与修养;为事业而言,读书为了获得自己不能亲身体会到的人生经验教训;为身份而言,读书为了使自己获得能够与同时代的学子们平起平坐、畅谈天下的资本。
  当然,要想读书有好的效果,将书籍归类,掌握基本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大体而言,书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或相关的必读书籍,一类是社会知识和个人情趣方面的书籍。从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发展角度,无疑且必须要选择前者;从尽快融入社会,培养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让自己成为强者与智者的角度,后者也绝对不可偏废。因此,好的读书计划与安排,才能够满足我们的读书欲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预期效果。
  读书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最基本的则是精读与泛读的结合。选择精读类书籍,一定是关涉自己的专业和技能的经典著作,读书过程中务求精细和透彻,要求对内容了然于心,不仅读懂还要深思,这就是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谓的“熟读而精思”。至于泛读类书籍,则以知识类和信息类为主,面广量大,意在博采众家之微言大义,通览全貌,开括思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因此,只有优质与数量的结合,书籍的阅读才能够真正滋润我们的身心。
  读书务必要做到坚持每天都读,贵在持之以恒。还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阅读完毕,一定有相应的读书笔记。做笔记的方式很多,但务求有效。
  其一,摘要式读书笔记;其二,评注式读书笔记;其三,心得式读书笔记;其四,归纳式读书笔记。不论哪一种,它们都是很有收益的读书笔记方法。关键是都要带着想法读,带着问题意识读,都要为学习、写作、科研、工作服务。只要我们牢记韩愈先生的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真审视那些为思想而读书的人,那些为写作而读书的人,那些为搜集谈资而读书的人,你就会找到自己该读的书和最适合你自己的读书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