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铜山:

李栋教授的 “三最”

期次:第458期       查看:76

  李栋教授走了,往事却随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清晰起来。最早认识李栋,是在1960年,当时我还是学校的青年教师,他是新入学的学生。与他相识的五十多年中,我见证了李栋教授从普通学生,到高级工程师,再到著名大学教授的全过程。
  李栋教授给我留下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三最”:一是最多。他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10余部,是学校出版科学著作最多的教师。李老师还是获得荣誉最多的老师,培养的学生也最多,用“三十五载如一日,育得桃李春满园”形容李栋教授非常恰当。二是“最高”。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李栋教授主持并研制的《浮动载波调幅装置》就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权和1988年度国家发明奖。李栋教授赴德进修归国后,富有远见地将数字声音广播技术引入国内,被公认为“我国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三是“最前线”。1979年,李老师回到母校,正值“文革”后学校本科教育重建的开创阶段。他白手起家,构建了一个设备齐全、教材配套完整、水平先进的电路实验室,又与其他老师一起创建了电视发送实验室。直到逝世前,他还准备5月中旬到外地培训班讲课,同时还在从事“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史”的科研和编撰工作。
  提起李栋教授,有两件事情令我最为难忘。一件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当时学校特地调配了一批教师和学生支援央视转播工作。李栋教授是其中一位。这是我国首次承办世界性的体育盛事,为此从韩国进口了一批转播设备。然而,就在设备组装完毕进行调试时,却发生了故障。此时转播时间已经确定,重新调换设备已不可能。如果贸然拆卸,故障仍无法解决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在场的技术专家一筹莫展,最终决定向韩国的设备厂家专业人员求救。本来,这事对李栋教授来说毫无关联。可是,本着对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维护,他毛遂自荐,挺身而出,提出在准备对外求援的同时,由他进行故障排除。不到一小时,问题顺利解决了,设备调试一切正常,转播工作顺利完成!赛后,组委会特地给李栋教授颁发特别奖励,以表彰他的果敢与担当。
  还有一件是李栋教授饮水思源,不忘母校。一次,国内某知名大学申报了一个国家项目,特地邀请李栋教授承担其中一个子项目,李栋教授提出在“李栋”前面署上“中国传媒大学”,项目主持学校不同意,最后无果而终。他曾说过,“事业的成功当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奋斗,然而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集体。”最后,李栋教授决定自己主编一部《中国广播技术发展史》。经过一年多努力初稿几近完成。令人遗憾的是,他不能亲眼见到这部著作问世了。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李栋教授身上所体现的才识和品行,是现代科学与传统美德的一种最好结合。他是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的学术精神和道德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我们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