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 “动” 起来

——我的戏剧戏曲艺术概论课教学方法

期次:第448期    作者:文/赵娟   查看:32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戏剧艺术,到了课堂上常常不能够展现出应有的魅力,问题何在?在于启发学生对古典艺术和戏剧文化的兴趣。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到剧场看戏,对戏剧缺少感性认识,课上的枯燥,学生就没有积极性。为了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我尝试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改革,总体思路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课堂动起来,把讲台变为舞台。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的时空。
教师现身说法“演”起来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如果课堂上只是由教师机械地讲授理论和一般性地分析作品,学生很难感受到戏剧艺术的魅力。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戏剧的舞台性很强,讲解台词、调度、唱腔、身段,都必须以表演为中心。从这一点出发,我变“讲”为“演”,打破传统讲解式的授课方式:什么是“西皮、二黄、流水、四平调”,什么是“韵白、散白”,什么是“云手、起霸”,什么是“推磨、打背躬”等等,我一一亲身示范,说白了,就是“演”给学生看。我通过台词念诵、唱段演唱、身段展示、行当表演等……原来概论课还可以这么上?同学们在震惊中适应,然后慢慢地喜欢,上课变成了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
  “四大名旦”是京剧艺术中一个著名的概念,同学们大都知道“四大名旦”的名字,但是他们的表演风格、流派特点则知之甚少。如果只在课堂上播放音像资料,只能一般的欣赏。讲课中我把同一个唱段,用不同的流派进行演唱,例如:西皮流水“苏三起解”,先用“梅派”唱一遍,再用“荀派”、“程派”、“尚派”各唱一遍,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了什么是“梅派的样儿”、“尚派的劲“、“程派的味”、“荀派的媚”,对于“四大名旦”艺术特色理解得就更深刻了。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霸王别姬”、“苏三起解”等,再带领他们学习各个流派的身段表演,学生有了具体的印象,对课堂就产生了兴趣。
  这样的授课方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大家不但课上唱,课下也唱,同学们哼着小曲、念着台词走进了饭堂,回到了宿舍……有的同学课间开玩笑地说:我们的宿舍全是“贵妃醉酒”的专场——这个现象证明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
让同学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是课堂常见的授课形式。电子设备更新普及后,举起相机就能够拍下老师的讲稿,学生则越来越少地主动思考了。所以光有老师“动”还不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动”起来,课堂就活了。
  戏剧的表演是舞台行动,为了将课堂的“动”和戏剧的“动”结合,我给学生出了一些题目,例如“单人行动练习”:开门、喝水、撕照片——这三个没有台词的动作,要求表演出人物性格、内心活动、时间地点、季节变化等……学生们纷纷站起来,一个接一个的表演,……“舞台行动”的讲解就这样变得生动多了。关于“舞台调度”的概念,我用了“多人练习”的形式来讲解,人物数量的增加必然产生相应的舞台调度,再加上充满“调度性”的题目:“快站到椅子上去!”、“闪开!”、“救我!”等等,以及练习的元素要求: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同学们立刻产生丰富的想象,设计出了合理的行动和调度。
  在课堂上我还开展了“互动式讨论”。以“戏曲行当”为例,一般人会知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至于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以及更进一步的细分:文武老生、红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文丑、武丑、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花衫、彩旦等等。一般人容易把“行当脚色”与“角色扮演”弄混,于是我组织了“互动式讨论”,通过《野猪林》、《白蛇传》等的人物行当分析,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林冲”的角色属于武生行当,“林娘子”是青衣,“鲁智深”是武净,“陆谦”是文丑;“白素贞”属于花衫行当,“青蛇”是武旦,“许仙”是小生,“法海”属净行……等,学生们讨论得很热闹,对行当的理解很准确。趁此机会,我教授了一些区分行当特点的身段动作:“台步”、“指法”、“眼神”、“水袖”、“转身”、“归座儿”等,同学们学的很开心,练得很起劲,有的同学干脆给自己定了行当,有认为自己是“花脸”的,有认为自己是“丑”行的,有认为自己是“花旦”的……也有同学把班级微信群名改成了“旦角儿们”。“动”起来让学生与戏剧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并慢慢进入戏剧戏曲的角色和情景——课堂的境界就这样提升起来。
拓展课堂的时空
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讲课的时间和空间上,要将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课后时间、业余生活联系起来,课堂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体现和保持。
  戏剧创作元素的内容有很多,利用课堂的余温让同学们课后对所学内容仍然保持相当的热度,慢慢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与戏剧朝夕相处,是拓展课堂时空的另一个好办法。针对“戏剧舞台美术”中“风格”、“理念”、“构思”、“设计”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舞台美术设计,形式、材料不限。要让同学在创作中明白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形式赋予自己的观念。并且还可以针对同一个剧目用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设计: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现代派等等。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创作的过程、特点,又理解了风格、流派等。
  由于戏剧戏曲概论课是选修课,同学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我利用他们专业的创作特点,将概论课与各个专业对接,通过课后交融创作的练习,拓宽了概论课的专业容量。
  通过课堂课后的参与和练习,很多同学慢慢的喜欢上了戏剧戏曲艺术,有的同学毕业后报考了戏剧戏曲学的研究生,比如2011级文艺编导专业的乔雨桐同学就被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录取,主攻音乐剧创作,她兴奋地请我给她写推荐信,并说:“老师,正是因为上了您的戏剧概论课,让我爱上了戏剧,所以选择去考取英国戏剧学院的研究生。”这对老师来说是多大的鼓舞啊。
  把课上“活”,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把概念性的知识变成“能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艺术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在创作中加强理解和记忆,掌握原理,深切体会到戏剧的本体美。这样,戏剧对于年轻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古老的、曲高和寡的艺术了,而是活生生的,可操作,可感知的艺术生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智慧宝库。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表导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