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

中传 “互联网+” 在行动

期次:第441期    作者:记者/武楠、 张自中、 陈安莹、 郭祎   查看:75










  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我国信息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面对当下“互联网+”浪潮,学校相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工作,以期利用“互联网+”模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新媒体研究院: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概念一经提出,新媒体研究院就及时跟进,在提供相关科研咨询、报告讲座等社会服务方面,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重点讲解内容纳入其中,并将与“互联网+”相关的研究团队同广播电视、平面媒体、新闻出版、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务实地结合起来,梳理各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技术支撑、应用模式和政策推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与三农、生态、环保等绿色产业的结合。据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介绍说,目前,新媒体研究院已经向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和地方台等几十家各类媒体机构提供了讲座、咨询、研发合作等不同形式的业内服务工作。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新媒体领域重要的瞭望台和发声筒,新媒体研究院还在及时观察业内媒体融合新动向的基础上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专访,其次,新媒体产业联盟和我校于今年5月21日共同发起的“‘互联网+’微电影计划”,也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媒体研究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海内外的相关资源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这个计划的成功实施。“互联网+”主题微电影计划将兼具公共微电影(政府引导)和商业微电影(产业驱动)的属性,采用品牌叙事和故事提升,并适度运用微特效和大数据视频手法,使其兼具观赏性、内涵和商业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力,打造中国特色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小而美”。依托于该计划,还将重点打造我校主导的一批“新媒体电影”,即一种以互联网视频门户为传播主体的六十分钟视频节目,用户通过付费观看,它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还会为企业带来普惠式的经济效益。此外,新媒体研究院还积极参与了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相关工作,由赵子忠、曹三省、陈斯华等几位教授承担了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三个中心和一个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工作,并于近期推动我校成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承办高校,通过互联网手段让更多创新力量迸发生机,汇聚全国大学生关于互联网创新的资源,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如何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也一直是新媒体研究院努力的方向。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创新已经突破原有媒体范畴,如在空间媒体领域,新媒体研究院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集团在深圳联合举办了国际无人机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并和一系列领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还参与了中国国际无人机文化小镇的建设;在智能媒体方面,依托于北京市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发展而成立的中国传媒大学智能传媒技术研究中心,将为智能媒体在应用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方面提供施展空间。
  谈到如何借助“互联网+”加快相关人才培养,曹三省副院长表示,新媒体研究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为乐观,毕业生主要流向互联网相关的大型网站、媒体机构以及高科技企业产品设计部门,移动视频节目制作方向一直是研究院的热门专业,每年考生分数都比较高,社会需求量也十分可观。随着互联网近年来的发展,新媒体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究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加强了相关专业与和互联网环境的结合,引导学生具备更好的就业观,在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同时,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比如,近期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的好莱坞导演创意营上,全国遴选、由电影节资助作品定制创作的六位新锐导演中,新媒体研究院的研究生孙守彬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研究院人才培养上成果的一项具体体现。
经济与管理学院:互联网+医疗
面对“互联网+”机遇,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互联网医疗领域13位领军人物共同发起“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打造中国互联网医疗跨界融合发展的权威行业服务平台、医疗、教学、科研的加速器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事业的推动者。
  “我们需要挑战前沿领域,抓住机会满足学术研究与市场需求,所以我们正在积极建设产业互联网研究所。”经管学院经济系姚林青老师说,“互联网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迅速,存在巨大的商机,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被探索开发,而相关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所以我们选择这个领域作为产业互联网研究的入口。”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且需患者亲自前往医院。而就我国医疗基础设施的现状来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并且医疗资源匮乏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患者预约挂号难、医院拥挤不堪、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低等问题。而互联网医疗将使政府无需重新建造医院以及诊所,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国民,并且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
  姚林青老师认为,“互联网+医疗”在未来将会从五个方面得到飞跃:提高健康管理水平,改变健康管理方式,疾病的预防和预诊方面将会突飞猛进;重构就医方式,实现和普及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有效推进跨时空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就医体验,让患者不排队少折腾,减少就诊时间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购药方式,更便捷更便宜,无需在医院排队,医药电商在24小时内配送上门;转变服务理念,传统的“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
  开展互联网医疗研究是产业互联网研究所深入“互联网+”经济研究的切入点,未来的研究空间广大。姚林青老师透露,经济与管理学院将循序渐进地深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行业,发布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打造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的品牌影响力。
文化发展研究院:互联网+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研究院一直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据文化发展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卜希霆表示,研究院目前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系列研究和调研,分别从“互联网+新思考”、“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电影产业”等12个角度进行有关“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的专项研究,今年八月将会出版相关研究著述。
  文化发展研究院立足于“研究文化传播新业态、打造学术发声新平台,拓展研究生实践教学新途径”,先后创办了“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言之有范”、“文化定福庄”等学术公众微信号,即时便捷地传播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动态,发出学术前沿声音。其中,公众微信号“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着力于“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公众微信号“言之有范”定位于“关注文化动态、分享产业资源、凝聚同侪之智、共谋发展新篇”,公众号文章被主流网络媒体转发累计19篇,其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先后被《中国文化报》、求是网、中国经济网等权威媒体发布,并被作为文化部系统学习《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辅导材料。公众号原创《我们的广场舞惹了谁》被文化部办公厅《文化舆情专报》以《学者呼吁积极引导广场舞,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题刊载,并得到部委领导批示。此外,文化发展研究院还举办了“三新讲座”、“对话业界精英”等多场与互联网相关的讲座活动,拓宽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参与“互联网+”相关研究工作的田卉老师表示,“互联网+”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革命,更包括了理念的革新、产业的变革,通过借力“互联网+”,发挥创新驱动力量,实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转型升级,提高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创造有效需求、引导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社会服务办公室:互联网+广院校友
“‘互联网+’这个概念作为一种工具和渠道,改变了我们过去校友工作的状态。”社会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红梅表示,社会服务办公室作为代表学校对校友进行关注和帮助的服务机构,凝聚校友力量服务于学校建设的校友之家,已经把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了传统工作中。“以信息发布来说,以往我们通过邮寄校报、校友期刊联络校友、发布信息,而现在同时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和官网持续发布学校动态和校友成就,广大师生和校友能及时获取信息、参与其中。我们还将在微信平台上展开校友活动的报名及互动,相对于传统的沟通模式来讲,‘互联网+’模式给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校友是支持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友通过我们的努力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持续关注,自然也会更愿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校友的服务,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由社服办牵头,校友会组织建立了诸多微信群组,以供校友们交流信息、彼此讨论。“目前很多校友在微信群上进行互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资源、互相促进、互相激发。”徐老师说,“以服务校友创业为例,一些校友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很多资源和前辈的经验,这些都可以在我们创业的微信群里开展和实现,同时我们也根据校友的需求举办了创业主题的校友沙龙,邀请创业比较成功的校友返校互动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月24日,我校校友会就主办了以“互通?创新?融合”为主题的“互联网+校友”论坛,以跨界发展为讨论核心,与会嘉宾龚宇、申晨、朱俊澎等人介绍分享了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实践经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它与传统模式的结合,意味着社会服务模式和途径的调整方面将会更具挑战性与创新性,徐红梅副主任表示,“‘互联网+’发展迅猛,我们要在理智思考其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的能量,为工作所用。具体到社会服务工作,社服办将总结‘互联网+’在校友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将它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社会服务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