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校园文化:小平台 大作用

期次:第440期    作者:记者/杨子涵 蒋亦鸿 贺宇清   查看:45


正在制作班级微信平台推送的同学


  “互联网+”,一个热气腾腾的新词汇在2015年初席卷了中国大地,我们渐渐发现,原来互联网早就已经加上了我们的生活,在校园里,互联网用许多小小的平台搭建了我们生活、交流的桥梁。
班级建设:多角度构建沟通桥梁
“借助互联网促进班级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是我们班委经开会讨论而制定,并征询过全班同学意见才实行的,有很多内容都借鉴了师哥师姐们优班答辩中的内容。”14级工商管理班班长曾晨昕告诉记者。在她们班,每周一期的班级公众号推送和每月定时发送到同学及家长邮箱内的班刊是班级建设的一大亮点,微信群和QQ群里,大家也总是聊得热火朝天。在这个班级里,互联网在同学互相交流、班级公告发放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用多种渠道进行班级建设,主要还是想满足同学们不同的需求。像微信推送和班刊,虽然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实际性用途,但它们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带给大家归属感,让大家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另外,公邮之类的更多时候就用于与老师的交流和教学资料的接收,总体来说,我们在互联网方面的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然而,曾晨昕也表示,这些措施的实行之路并不全是一帆风顺的。“可能有些同学会因为群里聊天‘刷屏’而屏蔽它,我们也想过建公告群和聊天群,但实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你不能强迫别人把想说的话都放到聊天群。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众口难调吧。我个人认为,一个群如果除了通知还是通知,那也会挺没人情味的吧!”她笑着说。至于重要的公告——“多发几遍或者群发就是了”。
  14工商班运用互联网进行的班级建设主要分为三类:沟通交流类、资料收发类和信息推送类,其中以微信推送、班刊制作为主的信息推送类任务由班内每位同学轮流完成。“我们的目的不是做出多么成熟完美的作品,也并不追求浏览量,只是想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体验到这个过程。可是毕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进行班级生活的梳理,所以一开始我们也只是在互相借鉴,自行摸索,后来就慢慢做得得心应手啦,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说到这里,晨昕的眼中流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较为官方的班建措施,记者还了解到,曾班长会在每天晚上零点前给本班同学们群发晚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吧,只是有一次偶然收到朋友群发的晚安,觉得挺暖的,就想把这份温暖带给身边的人,正好有互联网这个便捷的工具嘛。”而当被要求总结自己班级的建设之路时,曾晨昕想了想,郑重地说:“一路走到今天,我们尝试了许多互联网方面的不同的班建途径,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相信我们会越做越好!”
社团文化:传递消息,分享快乐
“通过微信的推送和转发,让社团的活动在特定的人群和圈子得到快速的传播,分享社内最新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自强社社长张宏州说。互联网在社团的应用最多的那就是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平台,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活动,分享社内的各种消息。
  张宏州告诉记者,校园里各个社团基本都建有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属于自己的交流互动推广平台。自强社也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像四月份举办的善行100的活动,除了线下推广更多的是线上宣传,活动信息预告、活动参与方式、活动内容推广、活动人员报名,活动进展以及活动后期成果,通过微信编辑,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而利用这种宣传方式,途径更加便捷,活动会更加吸引人,不仅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消息并传播开来。”此外,在微信平台上,他们不断更新内容,与同学在后台互动,发布学校的动态通知、温馨提示、节日祝福等。自强社的微信平台从去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近千粉丝,“往后我们会更加注重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推出各种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分享快乐!”张宏州说。
  最后张宏州也表示,互联网虽是一个小平台却发挥了大作用,在社团里建立一个公众群,一方面方便了各类消息的通知,另一方面也团结了社里成员,活跃了大家的气氛。如何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具有个别化、人性化、特色化,给予社团同学们共同在互联网上进行及时便捷的沟通的空间,加强大家的双向互动,创造交流的“零距离”,也是他们建群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