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 更开放的课堂

期次:第440期    作者:记者/陈锐海 陈安莹   查看:63


于然老师课堂


  影视戏剧学院副院长蒲剑老师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群里面的成员都是他教授的“电影语言导论”这门课的学生。如果课前有通知、教学提纲、作业布置等,他都会通过微信群提前发给大家。“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和工具,会逐渐渗透到教学中。它的便捷性以及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越来越开放,我们的课堂形式也要逐渐地发生变化。”蒲剑老师如是说。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等新名词屡屡被提。你可曾了解过“互联网+教学”?你知道慕课、微信上课、双屏教学等新型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吗?一起来了解我校的几种“互联网+”的教学形式吧!
慕课,随时随地上课
教务处副处长许一新表示,学校关于“互联网+教学”的研究正处在一个规划和探索的阶段,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尝试就是“慕课”(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不管你是不是大学生、在哪个大学、是哪个年龄段的,只要在网上注册一个账号、付费就能开始学习,它比传统网络课程多了在线互动的环节,打破了时间、地域和人群限制,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关于慕课,学校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今年也将启动项目,通过慕课建立网上学习资源,把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学习手段结合起来,对现有课堂知识进行补充。”许一新说。
  提到慕课这些“互联网+教学”的实践,蒲剑老师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形式。所以作为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要利用好它给我们带来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便利。”
微信上课,线上线下相融合
除了慕课之外,有的老师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慕课这种纯线上的教学还不能够完全体现“互联网+教学”的概念。”蒲剑老师认为,“互联网+教学”就是要把线下的课堂教学和线上的互联网的传播功能结合。蒲剑老师掏出自己的手机,打开微信通讯录,找出一个叫“电影语言导论课”的微信群,对着记者说:“你看,我已经尝试着结合微信和课堂来给大家上课了。”
蒲剑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只能通过邮件向学生推荐教学视频,还经常由于视频过大而造成传送不方便,自从有了“电影语言导论”微信群,只要发送微信连接就能实现和学生的即时分享。以前只能开个书单给大家做阅读参考,现在一看到优质的学习资料,浦剑老师就能通过微信群的分享立即推荐给大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群提交作业,在群里和老师交流自己在课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蒲剑老师点开一个他今天在微信群里分享的链接,“你看这个。这是介绍《鸟人》中一些镜头的拍法,还有关于《鸟人》导演的一个访谈。这些都是最新的资讯,学生可以在线上看完后,在课堂通过交流反馈给我。这是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教学’的初级形式,未来的情况会怎么样,都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讨,毕竟它的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
双屏教学,互动无边界
对于“互联网+教学”的尝试,电视学院的于然老师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了他的“双屏教学”——主屏显示课件内容+副屏显示微博互动的两屏互动式教学新方法。教室内的同学可以通过微博分享和讨论上课内容、进行互动。教室外的同学同样可以通过微博与场内的老师、同学互动。
  于然老师“双屏教学”的创意来源于他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时的一次旁听经历。当时他去旁听一个多媒体老师的课,讲台上主讲老师用第一屏幕给学生授课,讲台
旁有一个助教正忙着管理第二屏幕,台下每个听众面前都有一台笔记本,大家用笔记本电脑发送问题、链接、图片等,这些信息都会被推送到第二屏幕上,和大家及时讨论、共享资源。回国后,于然老师也开始尝试这种双屏的教学方式。
  开始尝试时,学生都觉得比较新颖有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错。到了第二节课,场外的学生也开始发了信息过来互动。对此,于然来是说:“摄影本来就是思想和观点的碰撞,通过这种课堂互动的方式能够实现这种效果,而且让大家都玩起来、互动起来,才能调动大家对学科的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新形式,新课堂
学校关于“互联网+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形式虽然各不相同,特点却有不少共同之处。
  对此蒲剑老师表示,首先,课堂信息量增加了;一般的课堂基本是四五十分钟的教学量,现在加上线上的分享和讨论,课堂的信息量增加了不少。其次,课堂延伸了;现在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在教室内,互联网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课,都能够学习。另外,这种教学形式的可接受性强;现在的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对于互联网的依存和利用都是非常多的。所以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形式都比较能接受,推行起来也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