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院黄埔一期”

期次:第437期    作者:文/刘海   查看:38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犹如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蒸蒸日上,我国的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电视也于五十年代末兴起,急需大批广播电视方面的专业人才,北京广播学院便于1959年应运而生。虽然在首都各高校中建立稍迟,但一经破土而出,便格外引人瞩目。
  虽说是“大学”,可建院初期,原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的老院址内,校舍仅有一座马蹄形的五层灰色大楼,所有教学和生活起居等均在一座楼内,“校园”狭小,只比两个篮排球场宽大一些,条件设施极为简陋。马蹄形东向的缺口处,是一排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汽车房,车房北侧为一座两层的小楼,后成为女生宿舍,车房和小楼后则是校外一条较狭窄的通道。学校唯一的大门位于院址东南角,面向真武庙二条的街道。挂有北京广播学院横幅校牌的灰楼,正面朝西,隔一条不宽的马路,是全国总工会大楼的东侧面,马路口为面向复外大街的现光大银行,学校再无任何发展的空间。院址现为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当年,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学子慕名,纷纷报考并踏入这所恰似北京胡同里的高等学府,丝毫未料到学校条件设施竟然如此之差,如此之简陋!建院初期,仅设三个系:新闻系、无线电系、外语系。新闻系作为重点,也是招生人数最多的系,共240多名,最初分成六个班,后分为采编、文艺、电视、播音四个专业,其中,采编专业人数最多,有三个班。播音专业提早毕业。另有部分同学改学了外语。新闻系59级后被戏称“广院黄埔一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建院第二年起,我国连续三年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外部超级大国的经济封锁、与邻邦关系紧张,师生们每个月的粮食定量减少,副食品供应也极度匮乏奇缺。面对重重困难,师生们胸怀远大理想目标,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发奋图强,终于胜利完成教学任务,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在四年同窗的教与学中,广大师生结下了真挚的情谊。那个年代,社会纯洁安定,青年学子思想纯真,与人为善,学友彼此关爱,情同手足。1963年毕业分配,同学们几乎分赴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分配留京的人数最多,约50人,其次为天津(当时含河北)、新疆、宁夏,也都在10人以上。当年依依惜别、不舍分手之情之景,仍长久萦绕脑际,难以忘怀。